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8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人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巡视员时坚东在“分论坛一”上作题为《人权问题中不可忽略的文化元素》的发言。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发言摘要:
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就如何推进建设当代中国人权观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打造人权问题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分析人权问题背后的文化因素,处理好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不同民族在思维认知和语境上的差异,发挥好对外文化交流在沟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第一,中国人权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长足发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人权事业实现了三大进步,从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使中国人民第一次享受到了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使中国人民享受到了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各项人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伟大飞跃。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人权成绩,更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贡献。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中国始终把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生命权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中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验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人权问题中不可忽略的文化元素。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权问题上的争议更加凸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利用“人权”议题向中国发难,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在多边、双边的各种场合以及新闻媒体上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不顾客观事实,抹黑中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外民众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炮制出来的针对中国的谎言所欺骗,从而产生误解和偏见,而对我方正面宣传和解释则难以相信。在人权领域的斗争中,中国坚持自身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中方认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改变别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各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本国内政,按照本国实际安排各项权利的优先顺序。在人权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因素,做到知己知彼,用外国人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人权,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第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始终做好自己的事。
面对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打压,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守正创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议题,传统的西方人权范式已越来越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框架。中国倡议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以合作替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共同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在人权理论的创新中融入文化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时代课题,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在建设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权中融入文化元素,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解疑释惑,达成理解,求同存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二十一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第五,发挥文化交流在打造人权话语权中的重要作用。
开展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构建中国人权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中国人权事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