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图为与会青年代表简慧敏在发言。主办方供图
在人工智能(AI)加速重塑世界的今天,它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是对人权秩序的深层冲击。算法歧视、数据偏见、隐私侵犯、心理操控……这一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全人类,尤其是青年群体。作为最早接触、最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一代,青年既是技术变革的直接承受者,也是未来人权理念的传承者和人权治理的参与者。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青年分论坛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来自中欧多国的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愿景与责任”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给权利平等、就业环境、信息获取乃至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他们共同呼吁:青年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与规则制定,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公平与人权保障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只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价值观、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蒋鑫涛表示,面对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动,青年群体承受着更大压力,尤其是在就业与权利保障方面。“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关乎尊严的实现。”蒋鑫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渗透,许多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对青年群体而言,适应这一变化将成为其培养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嵌入全球产业体系,正在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给就业形势和青年职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但从简历筛选到绩效考核中间蕴含的算法偏见也引发广泛担忧。西班牙知华讲堂青年学术团成员、凯睿安达西班牙马德里办事处副总监安吉尔·加莱戈·马科斯指出,由于缺乏防偏见机制与透明可追溯的规则,算法可能固化社会偏见,甚至对青年的就业公平构成直接威胁。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图为与会青年代表季杨子彦在发言。主办方供图
这一风险同样体现在内容生成与传播上。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简慧敏指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反映的是社会原有的偏见。一旦这些数据被不断复制和放大,人工智能就可能成为传播不平等的放大器。
人工智能时代的性别不平等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电信联盟(ITU)近日表示,在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技术迅速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当下,成百上千万妇女和女童仍被排斥在数字世界之外——不仅错失获取知识和工作的机会,也无缘参与塑造数字时代的未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谢欣佚表示,性别鸿沟仍在不断扩大,应该合理地规划制度设计,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自动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时,努力地避免这些女性在这个领域被边缘化,让女性同样能参与其中。
青年们还关注到社交媒体算法对人类认知和意志的侵蚀。“我们以为是我们在选择信息,实际上却是被选择去相信。”西班牙塔拉戈纳市议会政治顾问劳拉·基尼奥内斯·洛佩兹表示,算法让人沉浸在信息茧房中,逐渐固化偏见、丧失批判性思维。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学院科技法硕士张舒寒指出,许多平台的界面设计本质上是对用户行为的操控,“无限下滑、自动播放等机制诱导青年沉迷,削弱自控力,进而损害心理健康”。
在反思人工智能给人权带来的结构性挑战的同时,青年代表也提出推动技术“向善”的路径。西班牙知华讲堂青年学术团成员劳拉·布咏·基斯佩表示,人工智能的开放性不仅指向技术和学术的共享,更是一次关于公平、正义与公民参与的集体努力。唯有人人都能理解、掌握人工智能,它才可能成为真正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
“全球依然存在大量人群因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匮乏而被排除在技术变革之外,这种不平等加剧了数字鸿沟。”基斯佩建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普及教育,让更多人能够理解、使用并从人工智能技术中受益,而青年应成为推动数字公平的中坚力量。
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法理学系博士后米格尔·德·阿瑟斯认为,技术无法替代人类的价值判断。在人工智能无法回答复杂伦理问题的今天,青年更应主动参与到技术伦理、规则制定与监督中。“我们的角色,不只是使用者,更是共同建设者。”
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国际人道主义法硕士季杨子彦也指出,青年不应只是“被保护”的对象,应成为面向未来、代表公共利益的推动者。“我们有责任理解技术,质疑技术,让人工智能成为服务人类而非主宰人类的工具。”
“我们青年,是可以做大事的一代。”西班牙知华讲堂成员、洛伦特与昆卡公司初级顾问劳拉·苏埃罗·莫雷诺呼吁更多青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规则的制定,以创作者、建设者、守护者的姿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