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说人权》>微视频

寄宿制教育带来多元文化视角:藏族女孩走向联合国讲台之路

2025-05-23 11:47:50来源:中国人权网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本期采访嘉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索朗卓玛    研究方向:藏传佛教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期间,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索朗卓玛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人权保障”主题边会上发言,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向世界介绍西藏的现代化教育情况……近日,中国人权网记者走近索朗卓玛,聆听这位来自青藏高原的学子,从天真孩童到藏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成长故事,真切感受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寄宿制学校+多语种教学模式”:求学路上受益匪浅

“我从小在老家上学,初中时父母为我选择了多语种教学模式的寄宿制学校,学校里既有藏文课,又有国家通用语言课,还有英文课,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索朗卓玛言语间充满对多语种教学模式的认同和称赞。索朗卓玛说,多语种教学模式不只是一种知识上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认知的深化。它拓宽了自己看待问题的宽度,教会了自己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在寄宿制学校的多语种教学模式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增进友谊、加深了解,这让她学会了与不同民族的学生更好地相处,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这种跨民族的教育环境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与发展。也正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体验,为她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政策护航:出国留学不再是梦

“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更离不开国家的扶持。”索朗卓玛在采访中深情地说。读博士期间,索朗卓玛幸运地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这让她有机会走出国门继续深造,实现了她出国留学的梦想。国家的奖学金政策,不仅给予了她更多的学习机会,更让她感受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学子的深切关怀与期望。

索朗卓玛说,西藏的现代教育做得非常好,各种类型的教育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11月10日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介绍,“西藏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用事实说话,西藏寄宿制学校不是搞“同化”教育

从初中毕业一路读到博士后,如今的索朗卓玛已经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今年3月,索朗卓玛参加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会上她结合自己和朋友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西藏教育方面的故事,用鲜活的案例打破外界对西藏教育的误解。

索朗卓玛说,部分西方媒体一直都污名化西藏,说西藏的教育是在搞“同化”教育。面对这些误解和偏见,在国际舞台上分享自己成长经历的真实案例,让外界看到一个充满活力、文化多元共融的西藏,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5年3月28日发布的《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指出,“西藏学校寄宿服务有效解决偏远农牧区学生上学不便问题。针对一些地区海拔极高、自然条件艰苦、人口居住极为分散、上下学路途遥远的情况,西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采取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同做法,部分学校提供寄宿服务,实行‘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是否寄宿,学生周末、节假日可以回家,家长参与寄宿生活的管理和规划,最大限度保障各族学生平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寄语未来:勇敢追梦,做藏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索朗卓玛说,现在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多了,西藏实行的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教育“三包”政策、在全国率先实行的15年公费教育、各种双语教学模式等都是国家对民族文化重视的体现。她寄语广大藏族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她也鼓励大家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索朗卓玛的成长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索朗卓玛看来,每一个藏族学子都是藏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将其发扬光大,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民族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拍摄:焦飞、贾璞玉

制作:贾璞玉、焦飞

文稿:贾璞玉、李国颖

审稿:马扬尘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