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鹏: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素 - 大会发言 - 中国人权网

何志鹏: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素

2022-11-10 16:22:26来源:中国人权网
\
11月8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在京召开。图为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志鹏发言。(图片来源:中国人权网 摄影:张馨)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素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何志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治理的关键方面。分析中国人权事业的性质、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有以下几个要素值得认真分析:

  第一,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主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也是中国人权和很多国家人权道路、人权模式、人权方式存在着差异的地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具有预见力。党在思想上、战略上,在国际事务和国内事务上进行研判,进而给出国家发展的方向。如何引领民族走向复兴?如何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预见力,这种宏观的战略前瞻能力是很多政府,很多国家的政党都难以做到的。作为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有着诸多的不同。由于是长期执政党,所以可以规划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起一批愿意为人权事业付出的专家以及各种领域的工作者,共同为人权事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没有这样一种力量,我们的脱贫攻坚,我们的全面小康就可能要很久才能实现。在和外国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觉得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一项特别重大的成就,在很多国家难以达到,这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凝聚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无论是党作为一个组织架构还是党员作为一个个的个人,他们都在引领着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而努力。这种领导力能够使得这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朝气,一种战斗力,这是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他们为什么觉得暮气沉沉,为什么觉得前面没有方向,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领导。还有就是感召力,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无论是现在的疫情防控还是稍早的脱贫攻坚,还是更早的很多救灾活动、捐助活动,他们都在前面,形成了一个个旗帜,感召更多的人去努力去贡献。

  第二,中国的人权从一个发展渐进的角度去理解是民生带动民主。

  中国将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人权,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人权的主要内容。而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界定、对于美好生活的规划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前进的,人权的外延显然也在不断拓展。如果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人们期待的仅仅是一种“小康之家”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初就变成了一个更加细致明确和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小康社会的组成因素、关键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拓展。所以民生本位是中国人权的起始性要求,也是中国人权起步阶段的主要任务。从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基本人权,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权的谱系越展越开。在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之后,就开始考虑民主的问题,这样人权才能够得到更充分、更持久的保障。以民生带动的民主更真实,更踏实,更务实,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更高。

  第三,法治保障人权的渐进过程。

  法治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法治的政府,运行才有方向;法治的人权,民众才有保障。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体会到只有采取法治的模式,权利才能够清晰和稳定。随着法治的一步步强化,一步步健全,一步步发展,我们发现只有法治保障的社会人权才能够长久。只有在法律上列明了权利的范围和内容,在法律规范的运行中明确了权利维护的方式和手段,尤其是权利在遭受侵犯的时候所应有的救济措施,这种权利才是真实可靠、可预期可实现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对法治也有特别重要的强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二十大报告重复强调了十九大报告的一个论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思想、文化、社会,乃至全球架构的角度都要推进法治。只有用法治的方式,才能更好维护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