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21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 > 主旨发言 >

彼得·赫尔曼: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

2021-04-13 16:09:08来源:中国人权网

\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彼得·赫尔曼先生作主旨方言(网络会议视频截图)

  4月8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彼得·赫尔曼先生在会上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的主旨发言。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基于人权探讨,特别强调几点问题:

  首先,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待人权。有一些西方人权学说是狭隘的人权观念,是未被接受的。人权不仅是个人权利的保障,而且是社会层面的权利保障。

  回顾历史,人权的历史在最初是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息息相关的,它充分考虑了当时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殖民主义时期出现了一定的反殖民主义的情绪,人权事业也赢得了一波发展浪潮。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和政府之间的联盟,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形成了一股潮流。而人权在此起源。它主要是鼓励一些公民个人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我们发现有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体系是并肩而行的,包括自由的社会、自由的个人的理念也是共享的,可是我们还是面临很多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更多地是强调两种体系之间的分歧,而不是共同点。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联合国的成立建立了一整个人权体系,而个人主义所倡导的往往占据主流,尤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个人主义。这样的资本主义鼓励的是自由竞争,尤其是自主、自愿地参与竞争,从而带来一些包括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国际层面逐渐发展壮大。这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上非常明显,后来又出现了去殖民化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当时也鼓励走出去加入国际体系。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倡导的是以自己的方式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在市场的角度或者生产的角度,各个国家都倡导出口来保障本国的利益,这是第一个发展阶段。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扩散和建立,从而形成了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一大力量。在克服经济分裂方面,社会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经济体系往往是服务于自己的人民的,包括脱贫,包括教育的发展,这些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基于本国国情的一些发展策略。包括“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些环境问题,这些都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像脱贫这样的事业确实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权保障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西方社会往往忽略脱贫事业对人权的意义,他们更多的是强调人权本身,他们认为人权就只是个人的权利保障,而不是集体、全民的利益实现。当这些理论概念进入法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人权的法治关系往往是和各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相关的。中国近期表现非常出色,在促进人权进步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的抗疫取得胜利,我们看到中国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抗疫策略,共同克服当前的困难,制定一些战略和计划,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我们也看到中国是承认社会权利的,所以才能够以集体行动去克服当前的疫情影响。在一些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个人权利是他们首要关注的权利。在面对疫情这样的全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这些政府出现了很大的延误现象,在行动上反应不够及时和迅速。

  西方国家也可以转变自己的方向,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到整个社会层面,不要只顾着强调个人的权利,而要更多地考虑整个社会的、全民的权益,服务于所有人民,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国情,从制度层面加以保,。这需要我们去倡导和努力。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中国非常强调人权的合法性以及公平正义。人权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我们要走出个人主义和个人人权保障的狭隘人权观的局限,从多维角度,从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出发看待人权进步,看到它的普遍意义。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