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洲商会国际联络部主任桑迪•恩杜维玛纳女士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权网 戚宇 摄
4月8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中国-非洲商会国际联络部主任桑迪•恩杜维玛纳女士在会上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及其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的主旨发言。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在今天的发言中,我将更多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扶贫事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显示出独创性,而且在消除贫困方面做了杰出的工作。通过一系列改革,包括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以及工业领域的改革,在农业领域引入很多现代化的方法,促进了相关农业机构的发展,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的生存现状,转变为一种更全面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让农村地区的人民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解放,消除贫困。
中国的扶贫成就在全球扶贫事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经过了数代政府领导者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中国农村地区有将近9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在2020年年底的时候提前实现,这意味着中国彻底消除了赤贫,而且实现了中国梦。在中国消除赤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对于中国来说如此,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彻底消除贫困为全球扶贫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模式给更多的国家提供了机会,让大家去思考消除贫困方面有什么新的方法。
从201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愿景,将扶贫作为重要的国家计划优先执行,并且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力量,邀请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到扶贫的工作中来。在八年时间里,有将近一亿的中国人民,绝大多数都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实现了脱贫。整个的脱贫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20%。中国扶贫事业不仅造福本国人民,同时会对整个世界人口带来积极的影响。
非洲面临的贫困挑战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首次在2021年1月1日正式成立和启动,尽管在海关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自由贸易发展的障碍,但在疫情期间,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很多国家依然出现了稳定复苏的迹象,世界展望报告中预示这一地区的经济实现2.7%的经济增长。尽管有增长的预期,非洲依然在实现繁荣和稳定方面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非洲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年轻工人目前面临就业问题,而且大家都在普遍探讨如何通过落实穷人的发展政策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中国也对整个快速增长的东亚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毕竟中国实现了10%的GDP增长。而工业化也有望促进非洲实现转型,从而解决它的贫困、不公平以及失业问题。
中非扶贫交流与合作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非常重视和非洲大陆合作,在工业和农业项目上有很多共同利益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和平发展。几十年来中国极大关注和非洲大陆合作,通过各种经济和外交对话以及切实可行的工业农业项目从而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尽管疫情带来很多全新的挑战,中国依然承诺要进一步加强和非洲的合作,举办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非洲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遇到了很多挑战。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也见证到了中国依然保持着和非洲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中非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一直在大力发展。此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非洲,在访问中中国再次重申将致力于和非洲国家共享扶贫经验,激励非洲人民,实现本国的脱贫。中非因此可以在扶贫领域加大合作的,实现经济复苏,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合作依然对于非洲实现他们自己的粮食自给自足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水稻生产,农业现代化和灌溉技术发展方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中国在非洲建立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让农村地区50万人口从中获益。在莫桑比克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培训了超过三千名本土农民,让他们能够种植超过80种不同的作物,比如玉米、棉花、大豆、水稻以及芝麻。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项目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消除贫困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任务
再次重申消除贫困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任务。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扶贫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中国和非洲都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实践。我们要继续增强交流,相互学习,保留在具体的一些领域的互动,进行扶贫方面的研究。鼓励年轻人才的发展,建立强劲的公私合营(PPP)的合作模式,分享中国和非洲的工业化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