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20 > 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权保障国际网络研讨会 > 第二单元 疫情下弱势群体的生命权保障 >

张永和:疫情中的生命权保障

2020-05-10 15:55:00来源:中国人权网

\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在“疫情下弱势群体的生命权保障”单元发言。(本次网络会议视频截图)

  “全球疫情防控与人权保障”系列国际研讨会5月9日在重庆召开首场会议。来自中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40多位人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权保障”的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在“疫情下弱势群体的生命权保障”单元发言。
   
  张永和认为,有关新冠肺炎无疑是人类第一次共同面对世界性的灾难,因为它会夺取人类的生命。从理论上来讲,我们这种共识很容易达成,因为我们是富有理性和良知的人类。但是如何认识生命,从而如何拯救生命,要看待人类作为生命意义的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实在远古时候其实就有非常高的对人的认识境界,比如中国《尚书》上面就有为人万物之灵,到了西汉的时候,叫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古希腊哲学家从另外一个角度,他说人是万物之尺度,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之精灵,宇宙之精华,都表述了人在宇宙中万物的伦理。有关生命的认识,有两个系统,第一个形而上系统,第二个形而下系统。终极的原理就是既有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这个逻辑推导对知识的存在是非常有意思。我们必须对生命的理解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于是生命的实践性成了我们观察生命最重要的体系。前者指的是作为逻辑知识的准则,而后者提供的是时间的规则,而且两者可以通约的,这个通约数就是理性。如果把这个原理放在抗击新冠肺炎关乎人类如何在灾难面前面对死亡难题的时候,就存在人类如何对待生命的准则和我们在实践中间的一个规则问题。在准则面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这是准则的本质规定,但在规则面前,生命却可以由万千价值,要不要挽救面临死亡的生命,每个生命是不是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挽救每一个面对死亡的生命,以及谁来挽救每一个面对死亡的生命,这些拷问,其实都是在拷问我们凭什么将我们称之为人,而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在重大疫情面前作出决策。

  张永和认为,如果我们为生命的态度有准则和规则的统一,那是绝佳状态,在现实往往不是一样,我们不能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们理解生命更多是基于个体视角,并不在于人的高度。我们珍视每个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底线,如果我们无法守住这个底线,我们将不配称之为人。疫情面前,第一个是对生命的拯救,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在两个生命或者多个同时生命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中间进行排序选择,从形而上的准则看,选项应该是平等的,但是规则上可不可能出现排序,如果在理性的指导,与准则沟通,如果准则与规则无法沟通,排序的情况必然出现,而一旦出现面对生命进行排序,人性的底线就被踏破了。此次疫情提出,让65岁以上的人,把希望留给年轻人,我认为是放弃弱者,而仅仅为了政治原因,解除隔离或者不需隔离,那是政党之争之利和个人之利。首先每个人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其结果对老年人和病人首先被淘汰,与文明社会的精神背道而驰,也是对人道主义提倡者,关怀人,尊重人,主张人格平等博爱,互相尊重理念直接的迷失,违背了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丧失了人作为基本的理性,如果以是否弱者和强者展开分类排序,成为一些人的主张,其现实危害还不在于此。因为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弱者和强者进行排序,会不会出现富人和穷人的排序,会不会出现智者和愚者的排序,出现种族的排序,依此类推,排序方式数不胜数,胜出的是同类别的强者。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德国将犹太人视为可恶,是会祸害人类的。将印第安人列入未开化的低端人,所以要消灭,这就是排序的结果。一但排序现象成为习惯,将会无休止的类别排序,无休止的相互残杀就开始了。在生命面前没有弱者和强者,一个文明的社会是指弱者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只有弱者能够得到同样的保护,才能够指望任何人的保护,任何人在这个社会中间得到保护。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