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人权领域的国际保护体系逐步形成与发展,最终确立了以国际人权标准体系和国际人权监督体系为两大支柱的国际人权规范秩序。各国对于人权观念、监督机制与实施模式的立场与合意,构成国际人权规范秩序的观念基础。社会学研究表明,话语具有社会构建的功能2;而国际关系理论也揭示出,国际秩序及其结构是社会共有观念的产物。作为观念建构的产物,国际人权规范秩序也是基于人权观念而构建的话语秩序。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权话语在构建国际人权规范秩序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话语影响力对比发生变化,会引发国际人权规范秩序的变动。国际人权话语秩序是指,各种人权话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影响力对比关系。
以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支撑起来的中国发展方案,正在凸显出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从人权理念和人权机制两个方面推动国际人权话语秩序的变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巨大现实动力。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巨大现实动力。自然地,这也是国际人权话语秩序变革的主要内生力量,有利于建成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就是要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人权机制能力建设、机制运行和变革过程中的话语权,改变国际人权机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话语影响力点名的对比关系。
(毛俊响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副院长) |
首页 > 专题2017 > 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观点精粹 >
相关热词搜索:毛俊响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