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发表《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1.2万字,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包含六个方面,涉及新疆劳动就业的基本状况、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就业创造美好生活、积极践行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
白皮书说,新疆始终把尊重劳动者意愿作为制定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据,确保广大劳动者能够自主自愿、心情舒畅地生产生活。
三、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就业意愿
新疆始终把尊重劳动者意愿作为制定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据,确保广大劳动者能够自主自愿、心情舒畅地生产生活。
全面了解劳动力资源状况。持续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定点监测、企业用工监测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监测,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依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对辖区内劳动力数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摸底,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制定就业政策和规划。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疆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59.03万人,其中,南疆地区165.41万人,占比63.86%。
及时掌握劳动者就业意愿和需求。定期开展劳动者就业意愿调查,及时掌握劳动者在就业地点、就业岗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需求,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努力达到人岗精准匹配,促进长期稳定就业。据调查,2020年初,喀什地区莎车县古勒巴格镇奥依巴格村共有354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509人中,1288人有转移就业意愿,占比85%。这些人员中,有923人愿到工厂车间工作,平均期望月薪5000元左右;365人愿到外地从事打馕、餐饮、干果经营、文艺演出等职业。2019年,和田地区和田县巴格其镇的3个村共有人口530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699人中,1493人有转移就业意愿,占比88%;有180人愿留在当地就业,希望到乡镇企业或村办工厂、扶贫合作社工作,平均期望月薪3000元左右;另有26人希望在当地创业,经营物流运输、物业家政、建筑工程、美发、餐饮、商超等。通过掌握就业意愿,满足个性化需求,有效促进了劳动力有序流动,提升了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
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收集整理岗位供求信息,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村社区宣传栏等渠道及时公开发布,为劳动者自愿就业、自由择业提供信息服务。例如,阿克苏地区以公共就业服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集中发布岗位信息和求职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2014年以来,全地区组织各类招聘会621场次,吸引4953家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4.5万余个,实现3.86万人就业。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贫困户艾比布拉·马木提,通过招聘会了解到杭州一家电器企业的用工信息,主动应聘,录用后当年收入5.5万元,实现了脱贫。
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面向供求双方,建立覆盖全疆、层级清晰、功能互补、上下联动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内容。截至2019年底,全疆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市场144家,团场劳动保障经办机构149个,基层劳动保障站所8668个,当年累计提供各类就业服务2172.84万余人次。
坚决防范打击强迫劳动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严厉禁止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以及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等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治意识,深入开展常态化劳动执法检查,切实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决防范和打击一切强迫劳动行为。
(来源:本网综合) |
|
|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