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奥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2019·中欧人权研讨会”6月21日在奥地利司法部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东西方人权价值观比较”。来自中欧人权领域的近10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围绕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意义、人权价值观的历史及其演变、新中国的人权实践及其世界意义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常健:和而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性

  常健教授认为,中国和欧洲在人权观上有分歧很正常。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传统不一样。中国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一种从民族、国家的整体来保障民生的整体生存的文化;而欧洲,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二是历史背景不同。欧洲在历史上很快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中国近代以来受到外来侵略,要反帝反封建。对中国来说,如果连民族的生存都保障不了个人的生存和人权就更谈不上。[点击详细]

交流互鉴,凝聚共识,共建人权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6月21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奥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2019•中欧人权研讨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来自中欧人权领域的近10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汇聚一堂,以“东西方人权价值观比较”为主题,围绕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意义、人权价值观的历史及其演变、新中国的人权实践及其世界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会上,与会各国专家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在人权领域的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对中国及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点击详细]

常健:论中欧人权观的视域分野、拓界、融合与交汇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中欧人权观源自具有不同视域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底色是整体主义和民生主义,欧洲近代文化的视域底色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整体民生主义的人权观以人民整体的生存权为核心权利,重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以及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用社会义务限制个人对权利的行使,相信国家是保障人权的积极力量。[点击详细]

李晓:人权司法保障的历程和最新进展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巡视员、高级法官李晓表示,人权司法保障是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人权司法保障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刑法、刑事诉讼法颁布实行,惩罚犯罪与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并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复查和纠正“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人权的司法保障初见成效。[点击详细]

扬•坎贝尔:人权背景观

  于1950 年起草并于1953年9 月3日生效的《欧洲人权公约》(ECHR)是一项保护欧洲人权和政治自由的国际公约。考虑到一系列问题(例如: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缺乏信任、国家和文明之间的残酷竞争等),本文将围绕相关主题予以论证:保护关键的基本人权不能受制于绝对的条件。[点击详细]

安德列•范•德•布拉克:超越世界主要宗教的发展模式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安德列•范•德•布拉克在“主题一: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发言上介绍中欧两地就人类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人权而展开文化对话的必要性。这一类对话必须批判性地评估《世界人权宣言》(UDHR)以及欧洲和中国的宗教思想中关于宗教信仰及其性质的隐含性假设。[点击详细]

罗艳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联合国提出后已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并被多次写入了联合国决议,其中包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这表明这一理念已经被纳入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构建人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人权意义,主要表现在会进一步提升人权的重要性;会为人权概念的发展创造新契机;会使人权领域的国际规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会使得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结合;会进一步促进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等诸多方面。[点击详细]

加博尔•墨戈迪亚:自由主义的思想圣战:人权是实现统一普遍状态的手段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展示西方自由主义是如何逐渐成为道义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规则的,同时总结极权主义的特征。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被有效的用作统治手段的人权意识形态。其主要目标就是将人权意识形态从常规政治讨论和辩论中剔除,从而赋予其“元-政治”地位。在考虑到此前对国外的殖民统治后,主流的欧洲自由主义将注意力转向内陆,开始向东欧国家推销发展民主的唯一途径。[点击详细]

索尼娅•布雷斯勒:未来的人权

  在当代,我们必须以哲学的方式理解权利的概念并提出质疑。哲学方法有助于我们使用系统性工具来了解关于历史、当代和未来的问题。如今,我们必须共同提出反思性的思路,同时考虑到中西方思想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将为共同的未来奠定基础。[点击详细]

孙世彦:罗忠恕人权思想译评

  194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基于对世界众多杰出人士的问卷调查,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了人权的哲学基础。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的中国学者罗忠恕向这项研究工作贡献了《中国传统中的人权》一文。在该文中,罗忠恕介绍了中国传统中的人权观,并提出了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效的生存权、自我表达权和喜乐权。[点击详细]

陆海娜:在西方经验之外: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的形成及其对妇女权利的启示

  201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底通过的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生效。这被广泛的认为是中国妇女权利事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二十年来各方反家暴的推动者,包括妇联、学者、民间妇女团体、律师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努力的结果。[点击详细]

张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权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18年12月12日,《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人权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为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中国全面加强人权法治建设,努力推动立法、司法、执法、教育领域的人权事业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点击详细]

探讨文明多样性 架起沟通的桥梁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国际人权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6月28日在位于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法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协会承办,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以及欧洲政治和战略交流研究所协办。60多位中欧人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点击详细]

架起中欧文明共荣之桥——“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综述

  布鲁日在弗拉芒语中是“桥”的意思,在这座比利时城市,桥连着水,水连着桥,诉说着动人的水城故事。四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里的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说,“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6月28日,同一地点,“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举行,60多位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的主题,探寻多元文明的人权共识,架起中欧文明共荣之桥。[点击详细]

崔玉英在“2017·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是世界上残疾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制定《公约》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国,也是公约的第一批签署国和批准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全面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多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专门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奋斗目标。[点击详细]

中国残疾人发展权正得到更好实现

  7月2日,以“残疾人权利保障”为主题的“2017·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中欧人权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创立,每年在中国和欧洲国家轮流举办。参会各方认为,以法律制度规定残疾人权利是保障残疾人权利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并对中国在保障残疾人权利方面的务实举措予以积极评价。[点击详细]

中欧人权专家聚焦少数民族权利保障议题

 “2016·中欧人权研讨会”聚焦“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来自中国、德国、荷兰、英国、挪威、法国等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28日在重庆,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经济、环境权利保障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讨。[点击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工作逐步获得世界认可

  “2016·中欧人权研讨会”28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与会的中外专家表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高度重视人权发展,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人权保障方面有着显著的进步。此外,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化语言保护和教育等问题上,中国也已走在国际社会的前列。[点击详细]

首届中欧人权研讨会关注儿童权利保障问题

第一届中欧人权研讨会(2015年12月)4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人权法院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欧洲人权法院、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院和非政府组织国际人权研究院共同举办,中欧法律界人士、专家学者在会上围绕儿童权利保障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点击详细]

首届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法国开幕

(2015年)12月4日,第一届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人权法院开幕,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鲁广锦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众多欧洲人权专家与会,就禁止童工、儿童最大利益两个主题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面对面的讨论。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人权领域的专家介绍了中国儿童人权发展和保护的现状与经验,中欧双方专家开诚布公,就各自关心的内容展开了具有建设性的讨论,内容涉及儿童教育、量刑、少数民族政策等诸多方面,研讨会气氛热烈、交流频繁。[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