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中美人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系统阐述了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在人权问题上曲折发展的历程,认为人权问题在目前依然是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在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的同时,美国将继续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
第二章“人权与制裁”,分析了有关制裁的概念以及美国对华制裁的内容,介绍了美国就所谓人权问题对华实行制裁的具体情况,并对这种制裁进行了剖析:美国的制裁无助于人权状况的改善,如果美国真正关心中国的人权,它首先应该关心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最大的人权问题是生存问题,帮助中国人民走上富裕道路,才是真正促进人权;美国的制裁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实际上是在阻止中国走向富裕。
第三章“最惠国待遇与人权”,系统分析了自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美国国会以最惠国待遇为武器,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政府层层施压,但最终遭遇失败的过程。最惠国待遇是中美两国互惠互利的经贸安排,把它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只会损害双方的经贸往来。在最惠国待遇的问题的辩论中,主张发展中美关系的力量之所以总是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
第四章“人权与西藏、劳改产品出口和计划生育”,介绍了所谓西藏问题的由来以及美国插手西藏问题,并在所谓西藏人权问题上大造舆论的情况,揭示了美国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主义活动,把中国国内事务当作双边问题提出来,是所谓“西藏问题”产生的根源。美国实际上是在打“西藏牌”,利用西藏问题对付中国。至于劳改产品出口问题,则是由于这个题目涉及人权问题,可以煽动不明真相的美国公众的反华情绪,从而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捞取政治资本。而将中国的计划生育作为一个人权问题提出来,则纯粹是美国一味地把自己的人权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反映。
第五章“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系统阐述了中美双方在人权观上的分歧所在,并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分歧内容,诸如,政治权利、劳工权利、宗教自由、计划生育、少数民族等等。由于中美双方在立场和观点上的差距过于悬殊,使得双方在很多事实的认定上很难一致,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这种分歧不会很快消失。
第六章“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对抗”,系统介绍了中美两国自1990年至1997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七次较量,阐明了两国的对立实质是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立,是南北对抗的一种表现方式;中国能够在人权会上七战七捷,反映了中国重要的国际地位和较强的国家实力,同时也说明美国的对抗政策是不合时宜的。
第七章“克林顿政府的对华人权政策”,阐述了克林顿入主白宫以来在对华人权政策上的几次变化,分析了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只有向建设性的人权对话迈进,才是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明智之选。
第八章“中美人权对话”,系统阐述了自1989年以来,中美双方进行人权对话的进程,认为对话是解决中美人权问题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中美人权问题的实质”,这一章实际上是全书的结论。作者指出,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差别。由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别,在国家利益上又存在着竞争和对立,因而决定了中美两国必然在人权问题上面临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