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的实施目标之一。自行动计划制定以来,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其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就以特惠保障和特色服务为基础,努力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说起过去几年里安徽省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纯和介绍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项目,让我们残疾人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乃至就业、康复、文化体育诸多方面有了制度性的支持。”
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制度上的保障,残疾人事业就有坚实的基础。安徽省首先在巩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为残疾人提供特惠保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六个纳入”:将假肢装配、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等纳入城乡医保报销范围,将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城乡住房救助范围,将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全省危改总体规划,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全省扶贫攻坚计划,将残疾人文化需求纳入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各地政府还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代缴保费,按规定落实城乡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补贴等。
在提供特惠保障的同时,安徽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在巩固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残疾人提供特色服务。张纯和以安徽省的特殊教育为例介绍说:“在特殊教育方面,省政府政策规定,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省均经费,按普通学校的五倍以上安排,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的教师,按照普通教育工作者25%的工资给予优待,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教师从事这个特殊的行业;对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孩子,免收学费,还提供生活补助。”
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于2008年8月正式成立。开办五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适合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专业,引进数十名高素质特殊教育人材,累计培养学历教育学生700多人,短期技能培训3000余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技术保障,为他们自食其力、实现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张纯和感叹地说:“在农村,盲人不念书,一靠算命,二靠讨饭,但是到中专学校学了盲人按摩之后,他就能够自食其力,为社会服务,真正享有了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所以这个特教学校的校长总结说,缺少教育既是残疾人贫穷和受歧视的原因,也是残疾人贫穷和受歧视的结果。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要加强教育。”
一方面通过特殊教育让残疾人掌握谋生技能,另一方面,安徽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加强政策建设、实施惠残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白内障复明手术、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精神残疾人药费补贴、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等项目先后被纳入省级民生工程。张纯和说:“为此几项,我们省财政预算里每年要安排五、六个亿,这在安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对残疾事业的投入,在中西部地区是排在前面的。”
惠残项目有效地解决了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难题,让惠残民生工程成为残疾人的幸福工程、希望工程。
如今在安徽省,“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更加深入人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级残联和专门协会更加活跃,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将残疾人更好地凝聚在了一起,将社会的关心关爱更好地传递给了残疾人,让残疾人更大限度地参与社会活动,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