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的汉族青年范庆基清楚地记得,他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学习唐卡技艺已有926天了。
每天作画十余小时并学习藏传佛教文化,范庆基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每晚他都要回想当天学到了什么,并将学艺的日子又加上一天。
“这是师父教我的,要学得精湛技艺就要排除杂念,不能想太多。”范庆基说,记得拜师伊始,师父曾连着对他大骂三天,就是因为他未学便想着学成后能做什么。三天的责骂对范庆基来说可谓是醍醐灌顶,从此他只问当下,不问将来,学习进步得很快。
黄南藏族自治州素有“热贡艺术之乡”的美誉。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建筑彩画、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而得名。
近年来,热贡艺术发展蒸蒸日上,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徒。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黄南,许多是藏族青年,也有住在藏区的汉族、土家族等民众。他们对唐卡上所描绘的藏传佛教故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范庆基坦言自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外地人”。在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公司制作动画片。2011年,他参与一部藏族题材动画片的场景制作时,来到青海采风,当时就将唐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印在了脑中。
“回到山东待了半年,我实在放不下唐卡,就辞了工作来拜师。”范庆基说,这大概就是缘分,命中注定要学习唐卡。
范庆基学习技艺的龙树画苑,由他的师父唐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西尖措和曲智两兄弟创办,目前有学徒44人。
范庆基说,画苑包吃包住,不但不用交学费,每年师父还要发放补贴。师兄弟们学艺年限虽各有长短,生活习惯也有差异,但相处时没有民族界限。
虽然当地人掌握有很高的唐卡技艺,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语言和视野上的不足影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范庆基把自己视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出师后我打算用油画形式表现藏文化,或者用唐卡的形式表现现代社会和文化艺术。”他说。
在范庆基看来,唐卡之所以值得更多的人去欣赏和学习,不仅因为它是独特的绘画技艺,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着佛教思想和传统文化。
在画苑,师父扎西尖措言传身教,对学徒的品性有很高的要求。最让范庆基印象深刻的是师父在孝道上的表现。
“师父每月都要给母亲600元钱,并规定她必须用完。冬天六点起床,师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的炉子添火。”范庆基说,这些小事让他很感动,也对师父更加崇敬。
范庆基坦言,一些亲友并不理解他学习唐卡的热情。而父母则为他的“人生大事”担心,希望他早点结婚。
“没媳妇我可以孤独过一辈子。但不画唐卡,我活不下去。”范庆基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