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亮:西方人权“普世性”假象与中国当代人权话语的优势 - 分论坛一 - 中国人权网

郑亮:西方人权“普世性”假象与中国当代人权话语的优势

2022-11-09 16:41:29来源: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8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人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亮在“分论坛一”上作题为《西方人权“普世性”假象与中国当代人权话语的优势》的发言。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发言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5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全面总结我国新时代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就,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人权立场、观点和发展道路。该讲话提炼出了中国特色人权道路的成就、实现路径和未来方向,为进一步对我国人权道路推进明晰了方向,同时也为世界人权话语体系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为了超越和突破现在西方人权话语体系在整个全世界人权话语体系当中的霸权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首先我们要认识清楚西方所树立的所谓普适化的人权话语的局限,尤其是他们制造的这种假象,认为西方以政治权利为主的人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权利。二是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如何对其进行超越,建立怎样的独特话语优势。

  首先要破解西方人权话语的“普适性”假象。西方人权理论虽然在世界人权理论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是其强调的自由权利并不能完全代替生存权、发展权作为人权的基础或者人权判定的标准。

  西方人权话语占据了中心,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当代人权话语由西方主导,但是并不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自然或者线性发展的结果。事实上,西方的人权观念不过是世界人权话语中的一种,理应是“多元中的某一元”。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人权发展如何进行超越?首先要扎根本土,从中国具体国情实际出发,打造中国当代人权话语体系。

  我国人权话语还蕴含着放眼世界的包容性,提倡全球话语的多元对话。中国当今的人权成就充分展现了人权的普遍性、特殊性和重要性,中国尊重各国基于不同文明和背景的人权状况,这是我们参与国际人权治理和实践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求将“人权”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西方文化价值的追求。2017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人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人权观念与实践是对西方人权话语霸权的一种突破,它既实现了人权的“本土性”转化,既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国内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实现了一系列的人权成就。同时也在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人权观是站在动态、发展的角度上进行人权文化与现象的解读与批判,并重视国际之间人权理念与文化的交流与共性。这与个别国家脱离实际,抱有某种人权观念哲学的自大,对其他人权进行绝对、静态批判的行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