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19 > 首届中国人权青年论坛 > 分论坛 > 分论坛二 >

孙旭:从基本人权保护的“对世性”看非公约难民的“补充性保护”
2019-03-28 10:55:19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
\
 
报告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旭 (贾璞玉摄)
 
  分论坛二:全球治理与人权保障(主题1 国际人权议题)
 
  题目:从基本人权保护的“对世性”看非公约难民的“补充性保护”

  摘要: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以“四要件”为条件对“难民”定义进行限制性。对于不满足“四要件”,但确实需要保护的人,学界和实践中产生了“补充性保护”的理论,认为对其提供的保护不仅是道义上的选择、更是法律上的义务。“补充性保护”是国际法上“不推回”原则发展的结果,但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领域应当受一定的限制。“不推回”原则的发展和“补充性保护”的产生以人权的“对世性”为依据之一。联合国国际法院将“对世义务”的产生和发展限定在基础性、不可减损的人权范围内,“对世义务”也可以成为对“补充性保护”在经济、社会权利领域适用的限制。只有当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的失衡可能影响到其他基本性人权的实现时,才产生以“补充性保护”的义务。

  评议人:

  孙世彦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

  武文扬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对题为《从基本人权保护的“对世性”看非公约难民的“补充性保护”》的报告进行评议。(贾璞玉摄)

\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武文扬对《从基本人权保护的“对世性”看非公约难民的“补充性保护”》做评议。(贾璞玉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叶亚楠:《联合国和平权利宣言》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下一篇:帅凯旋:属于国际强行法的人权规则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效力冲突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