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3日,由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办、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和荷兰人权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跨文化人权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来自荷兰、南非、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津巴布韦、美国、新加坡、越南、赞比亚、巴哈马、布隆迪、安提瓜和巴布达等13个国家以及国内各高校和机构的60多位人权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校原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杨光教授、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鲜开林教授、法学院副院长邹世允教授、工商学院李浩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淑英副教授一行五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与人权的本土源头”。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人权的多元文化起源”“不同宗教和社会文化中的人权源头”“本土文化与当代人权”等话题进行主题发言和广泛交流。此外,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还就起草“关于发展中国家人权立场的原则文件”进行磋商和讨论。
我校杨光教授做了题为“人权理念中的比较文化线索”的主题报告。杨光教授指出,发展权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意义很重大,我们主张和谐,主张各个国家对资源、环境、发展模式的选择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使世界更加均衡。“和谐和共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现代的人权理论当中得以沿用。特别是在G20峰会后,习总书记提出了和谐、共享、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都是发展权的具体化和延伸。《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的发布是对中国式人权理念的解读,对中国的发展权有了更广泛的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
我校鲜开林教授做了题为“《礼记》人权文化基因的辩证思考”的主题报告。鲜开林教授认为,就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逻辑演进而言,“大同与小康”是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的古今人权梦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权历史发展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鲜教授分析了《礼记》人权文化基因的主要内容、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尤其着重阐释了《礼记》人权文化基因的当代启示,“不忘本来”,把握传统文化的实质;“吸收外来”,把握不同人权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规律;“面向未来”,把握人类人权文明的发展大趋势。
我校李淑英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的主题报告。李淑英副教授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它既是思想方法,也是为人治世之道。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人权理论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方法论层面的,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权变时中等为中国人权理论走向“自我主张”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另一方面,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是建构中国人权理论的主体思想资源。
我校三位教授的大会精彩发言,受到与会中外人权专家的高度赞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光明网和中国人权网分别对杨光教授和鲜开林教授进行了专访。
此次研讨会对于促进不同文化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校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加强了与荷兰人权研究所、跨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内外人权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强化了我校在人权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