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会与中国联合国协会于1998年IO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权研讨会,是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由对抗走向对话的新的形势下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多边人权论坛,也是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开展的一项重大的学术宣传活动。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的8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和人权官员,除多数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外,欧美主要国家也都有专家出席。35位外国与会者中,除一部分知名学者外,大多是一些有相当影响的各国前政府高级官员、外交官以及有关国家的最高法院院长、法官和人权委员会主席、议会人权全权代表、外委会主席和驻联合国人权机构的代表等。另有30余位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机构代表及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开幕式和招待会。由于会议邀请了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专家与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当的权威性,会议被国外与会者认为是“世界人权领域的一次盛会,更是世纪之交具有不同文化的东西方间的一次人权对话。”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积极评价《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从面向21世纪的高度阐述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主持开幕式,并概述了当今人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探讨新理论.新观点的必要性。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介绍了中国人权状况的历史性变化和跨世纪发展的前景。这些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权问题的重视和看法,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许多与会者表示特别赞赏我政府提出的世界各国的文明和文化应是丰富多彩、并存互补的观点。俄罗斯代表斯米尔诺夫认为,“钱其琛副总理的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立论鲜明正确。”
会议进行了两天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发言踊跃,坦率地表达了对人权问题的各种理解和看法。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人权具有普遍性,各国都应为促使更多的人享有更广泛的人权作出努力。《世界人权宣言》作为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权具体内容的国际文书,在推动人权发展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许多专家也指出,实现人权的道路是各种各样的,不能把某一种摸式绝对化,当作达到人权的唯一途径。只有把普遍的人权理想与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普遍人权。
与会者一致认为,人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政府和人民有责任推动各项人权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理解上有不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与会者一般比较强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认为不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人权。而发达国家的与会者则往往比较强调公民、政治权利。
与会者强调,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和条件。贫困和饥饿是实现发展权和人权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当今世界还有占人口20%的13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是各国政府应当首先关注的人权问题。为了实现发展权,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国际社会也要积极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和繁荣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许多与会人员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权的负面影响表示强烈关注,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了。全球扩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使穷国没有机会改善本国人民的经济状况,从而阻碍了人权的实现。最近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人民享有的人权水平下降了很多。
中国除14位专家学者作大会发言外,其他与会专家也积极在讨论时发言,从学术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比较客观地论述了中国的人权观点和状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发表了许多与我国一致或相近的观点,某些西方国家的代表虽然在观点上与我国有明显不同,但都能以友好的态度进行讨论。个别人虽然提出我国所谓宗教自由、独立工会和死刑的问题,但不是挑衅性的,主要是基于不了解情况,比较乐于听取中方专家学者的见解。
两天的会议座无虚席,气氛友好、宽松、热烈,会场秩序井然。会议期间,我们还妥善接待和安排了乌克兰、赞比亚、摩洛哥、尼泊尔、白俄罗斯等五国代表对我国的顺访。会议结束后,为增加外国与会者对中国人权真实情况的感性认识,我们组织与会人员到北京市监狱等地进行了参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国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会议组织得非常成功”,“是超一流的”。
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外国与会者一致给予较高的评价。俄罗斯代表斯米尔诺夫说:“会议为各国人权专家共同研讨人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中方代表在讨论中既肯定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不回避尚存在的问题,这是充分自信的表现。中方这种坦诚交流的态度较之西方那种唯我独尊的人权观更令人信服。”挪威人权专家艾德称,“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联合国的代表就人权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是“历史性的”,“是世界人权事业的一个新的进步”,“或许我们之间还有分歧,但我们已经从这种开放和热烈的气氛中感到这种分歧越来越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莱特娜说,“这是一次十分精彩的研讨会,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会议,中国学者与世界同行们在会上不断交流着各自的观点与思想,共同探讨解决21世纪人权的办法。”瑞士代表麦恩北、韩国前外交部副部长朴双龙和斯里兰卡外交部辅秘罗德里戈也说:“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与会代表的资格和理论水平都很高”,“讨论令人鼓舞,成果非常丰硕”,“这么多来自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代表能够交流看法,使我们受益匪浅”。埃及代表哈里发称这次会议是中国的“一个巨大的成功,所有的与会者都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会议以行动表明了我国对人权和《世界人权宣言》的积极态度。我国首次举办规模较大的国际人权研讨会,纪念《宣言》50周年,钱副总理到会作重要讲话,显示了我国对人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宣言》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各国舆论的好评。世界著名人权问题专家哈里发称这次会议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CNN等西方传媒普遍认为,会议是我国“在人权领域采取的空前行动”,会议的召开显示了“中国很高的姿态”,“仅仅通过举行这次会议,中国政府就成功的说明了自己的立场”,表明了“中国在人权领域信心越来越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这一作法一致表示赞扬和肯定。”
会议展示了我国主动开展人权对话和理直气壮地讲人权的开放形象。此次国际研讨会是我国主张对话、反对对抗的一个重要实践,受到与会代表和国际舆论的一致肯定。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主席郑汝淳说,“这次研讨会聚集了不同背景的各国代表,为大家就人权问题进行自由交流提供了机会”。墨西哥代表夸德拉说,“现在我们能坐在一起自由地交流,这远胜于相互攻击”。乌克兰代表说,各方在此次研讨会上坦诚相见,交流对人权问题的真实看法,积极探讨人权合作的有效途径,为世界在人权领域的共同进步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挪威代表艾德说,各国就人权问题进行交流,“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这说明“对话时代正在到来”。瑞士代表认为,中国提出在人权问题上要对话而不要对抗非常正确,研讨会的成功表明了对话是促进发展国际人权事业的正确道路。法国行政法院法官德隆回国后说,参加会议“感触很深”,会议“反映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真诚合作、相互交流、追求进步的精神,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古巴代表马丁内斯说,会议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它“驳斥了许多有关中国人权的谣传,如人权在中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等”。他还由此认为欧盟与中国在人权问题上采取对话政策“是正确的”。西方舆论也认为,中国在西方放弃搞反华提案的背景下,在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星期之后和恢复与欧盟人权对话的同时,主办此次国际研讨会“具有不凡的意义”,表明“中国目前在人权问题上是有诚意与全世界开展交流的”,显示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更大的开放性”,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会议宣传了我国的人权观点,扩大了我国与与会各国专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共识。钱其琛副总理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和赵启正同志在闭幕式上的讲话,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中国与会学者通过论文和发言介绍了中国的人权观点和中国为促进人权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外国与会者通过交流,对中国的基本观点有了较好的了解。美国与会者杜博伊斯说,“会议是很有教益的”,“从根本上说,我们在人权问题上不存在难以解决的分歧,可以找到共同的基础”,这次研讨会“再次向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它的人权与民主事业”。与此同时,国内外新闻媒体作了规模较大的报道宣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台对外现场直播会议开幕式,新华社和各大对外新闻媒体连续发表上百篇报道、专题和评论,中国人权研究会及时在互联网上开设网页,发布会议有关材料和介绍中国人权的文献资料。此外,CNN、美联社等15家37名外国驻京记者采访会议,国外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我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讲话和发言。瑞士代表说,“中国举办国际人权研讨会取得成功,增加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发言权,提高了中国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对西方试图垄断人权问题发言权是一个打击,将对国际人权舆论产生很好的影响。”摩洛哥最高法院院长达哈克说,通过参加会议,深感摩中两国的人权观点非常接近,应吸纳其他观点相同的国家一道进行宣传,以提高第三世界人权观的声音和影响。他还认为,在科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应学习西方国家,但在人权方面,第三世界国家应“教育”西方国家。
会议增进了各国与会者对中国真实人权状况的了解,消除了某些误解。许多与会者称赞中国在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中国人民不但享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而且亨有较高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他们对中国的基层民主十分感兴趣,对中国妇女权利的保障措施给予高度评价,并认为中国的新闻自由程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是少见的。瑞士代表麦恩北说,“这次研讨会对中国极为重要,因为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向认为中国在人权领域没有多少进步,而我作为外交官、教师和访问者来过中国9次,明显感受到生活在中国很舒适、很安全”。俄罗斯代表说,在北京短短几天的耳闻目睹使他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向世界有力地证明了在人权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赞比亚人权委员会主席奇贝萨昆达也说,此次来华亲眼目睹了中国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她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中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民的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与西方有些报道截然不同。中国的许多经验值得赞赏学习和借鉴。乌克兰代表卡尔帕乔娃参加会议后激动不已,在离京前和回国后两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会议的成果和中国的人权状况。她说,中国的人权状况远非西方描述的那样,她1995年曾参加过北京的世妇会,此次再度来京,并对中国进行了顺访,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巨大变化,明显感到中国人比以前更开放、自信、现代化了。中方邀请乌代表与会,有利于两国在人权领域的了解和交流。她还对参观监减印象深刻,认为中国对犯人实行的改造政策有利于罪犯改过自新,降低重犯率,值得乌借鉴。美国代表杜·博伊斯说:“我感到有特殊的责任代表我的国家来参加这次会议,因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很多方面我们的国家和媒体尤其是我们国家都歪曲了中国的人权状况,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美国人来参会是非常重要的”个别西方与会者对中国抱有一定的偏见,但经过会议期间的交流与在华的亲眼目睹,态度有了变化。英国工党议员科尔宾曾在会上提出我国有关人权方面的问题,但在会后参观北京监狱时深有感触地说,“我访问过十几个国家的监狱,你们这里是水平最高的,卫生和文明程度也是最高的。” |
|
|
|
上一篇:中英“人权和国际公约”研讨会
下一篇:《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纪念会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