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由十余位专业工作者共同编撰而成。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二部分“美国国内人权的历史与现状”与第三部分“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与现状”分别是有关美国国内人权及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与现状的书籍、报刊等内容的摘编,资料来源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报刊,编者对各篇均按时间或自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整理,而不是仅仅把摘编的内容攒在一起,因此各篇又可作为独立的文章来阅读。文中详细注明了资料的出处,以便于读者查找核实。这两部分构成全书的基础。本书的第一部分“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辨析”是基于后两部分的内容,由编者们撰写的若干篇内容相关的文章,是为了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叙述和更进一步的分析。本书的最后还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可以说,这也是读者了解有关美国的人权问题及人权外交的一个窗口。
作者指出,美国人权外交至少可以追溯到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总统时期。但是,把人权置于外交政策的中心地位,使之成为“对外政策的灵魂”,则是在卡特执政时期,他强调这种人权必须反映美国在道义上的价值标准。此后,“人权”被美国当局视为推行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面旗帜到处挥舞。长期以来,美国以“人权外交”作为他推行对外政策的工具,对人权状况“不符合”美国要求的国家拒绝提供经济援助和军火销售,以此作为对这些国家的“制裁”,此外,美国还通过操纵国际金融机构,对这些国家施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奉行“人权外交”政策的国家,却对大多数人权公约置之不理,不予批准。可见,美国的“人权外交”实际上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它对自己和对别国采取双重甚至三重标准,它要求别国“人权高于主权”,自己则是“主权高于人权”;其国内的人权状况也是经不起检验和调查的。事实上,在美国国内,美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有四个方面的矛盾:口头上的“生而平等”,实践上的贫富鸿沟;口头上的“生而平等”,实践上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口头上的“自由”权利,实践上的对劳工与不同政见者的迫害;在追求“自由”“幸福”的口号下,把百姓引向严重“美国病”的误区。总之,这样一个“人权卫士”是没有资格和理由喋喋不休地大谈别国的人权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