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北京人权论坛在京召开,来自26个国家的近百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发展与人权”。
在会上,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权保障事业通常是以政治化的方式来推动的,但最终一定要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只有将人权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才能使各种不同的权利要求、权利主张、权利申诉和权利救济有序进行。
他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强力推进,还要靠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行动。各种教育和研究机构、人民团体、非政府的公益性组织都能在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当在推进人权事业的过程中,为各种社会力量与政府的协作搭建适当的平台,提供合作的机会,并予以必要的资助。各种有志于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社会力量也应当积极与政府开展合作,并在人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努力发挥政府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他认为,在政府和社会共同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战略、策略、路径和举措肯定会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为了更好地整合各种不同的主张,形成推进人权的合力,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民意汇集、争论、整合、选择和决策的合法程序,一方面使各种不同观点都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不同主张能够通过共同接受的程序得以整合,从而有序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权利的实现前提是有效救济手段的存在,“无救济,无权利”。对于侵权行为的监督、确认和纠正,对于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权救济的行政和法律机制,建立适当的受理申诉的人权保障机构,完善人权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手段,及时发现、确认和纠正侵犯人权的行为,使得所有社会成员的人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