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六年级的藏族学生万玛扎西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将来考上大学,把家乡的校园建设的更加美丽。万玛扎西的家在共和县一个牧区,过去,他所就读的学校环境差、师资匮乏,经转学来到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
“每天,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住在有暖气的宿舍,还能吃上搭配科学的营养餐,学校的生活比家里还要好!” 万玛扎西满脸透着喜悦说道。
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负责人介绍说,该校现有学生2200多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9%,来自周边乡镇的寄宿生多达1500名。两幢教学楼里的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教学设备样样齐全,还有塑胶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学校的师资力量近几年来也在逐步提升,目前,全校教职工2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18人。
据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华本太介绍,海南州共有藏、蒙、汉、回、土等27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66.5%,很多入学儿童分散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牧区,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以来,海南州实施了大规模教育综合改革,及时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将全州学校总数由原来的372所调整至66所,累计转移学生3.8万名,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好民族学校,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12点半整,下课铃声响了。记者看到各年级的学生在操场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走进食堂就餐。在食堂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食谱:藏式米饭、馒头、奶茶、羊肉粉汤、红烧排骨、土豆炒肉……,据食堂管理员介绍,食堂每周供20余种菜和主食,而且一周的早中晚餐搭配各不相同。
5年级的藏族学生仁青才让狼吞虎咽,准备去盛第二碗他爱吃的藏式米饭,他说:“食堂的饭菜都很好吃,在家的时候,有时妈妈下地干活忙了,也顾不上给我按时做饭,在学校能按时吃到好吃的饭菜,我很开心。”
华本太说:“过去,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藏区的孩子常跟着家长去挖虫草,学校需要采取强制手段才能贯彻好义务教育。现在好了,学校是寄宿制,而且吃、住条件都这么好,家长放心地去挖虫草,而不用担心孩子的吃饭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也耽误不了。”
据悉,像仁青才让这样的寄宿小学生,当地政府为他们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2000元,家长只需交500元,就可以完全解决孩子在学校的食宿。
记者在午间看到了给孩子送衣物的家长,从同德县赶来的德措吉告诉记者,他有空了就会过来看看女儿,给她拿来换洗的衣服,还有她爱吃的酸奶。“我很放心学校的食宿,孩子在家时几乎都吃不到蔬菜和水果,在学校却每天都能吃到,很感谢学校给孩子的一切。”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融入寄宿校园生活,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雇佣了11名保育员和5名洗衣房工作人员,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
保育员华中措是共和县人,她细致、耐心、喜欢孩子, 也懂得照顾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离开父母和同学们一起生活,难免有很多的不适应,很多小女孩自己不会梳头发,不会洗脸,我就一个个教他们学。”华中措说。
华中措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她每天早早地起床,帮助孩子们洗漱、用餐,如果学生生病了,她喂水喂药,因此,很多学生都很依赖她,甚至有的叫她“妈妈”。
华本太介绍说,2012年海南州政府在教育上的财政支出达16.7亿元,占当地财政支出的22.78%。截至目前,全州小学入学率达到99.6%,居青海省前列。去年,海南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原标题:青海人权调研稿之二:新学校比家里还要好)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