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教学楼
原标题:让少数民族孩子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海南州集中力量办好民族学校
在青海省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民族一小”)里,六年级的藏族学生德庆项秀有一个梦想: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他对记者说,希望之后能进入大学就读,然后找份好工作,为妈妈买漂亮衣服和房子。
德庆项秀家住共和县一个牧区小村。六年前,他就读的小学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匮乏。2009年,他转学来到了当时刚刚经调整后成立的民族一小,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汉藏双语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能吃上搭配科学的营养餐,还能在设施健全的体育场上运动。
这些对他而言都是新的。民族一小现有学生2200多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9%,来自周边乡镇的寄宿生多达1500名。像德庆项秀这样的寄宿生之所以能享受到与之前不同的优质教学资源,源自2008年以来,青海省海南州所实施的大规模教育综合改革。这些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孩子接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海南州共有藏、蒙、汉、回、土等27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66.5%,他们大多分布在教育资源匮乏的牧区。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情况,该州及时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将全州学校总数由原来的372所调整至66所,累计转移学生3.8万名,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好民族学校。
民族一小经过教育布局调整以后,教学环境大为改观。学校占地面积达到近3万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大楼、一栋男生公寓楼、一栋女生公寓楼、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运动场,总计投资达150万元。教学楼里的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教学设备齐全,还建有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站。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大大提升,目前全校教职工2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18人。
据了解,学校每周提供20余种饭菜,比如藏式米饭、馒头、奶茶、羊肉粉汤、菜瓜炒肉、面片等,一周的早中晚餐搭配各不相同。据说,当地政府为他们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2000元,而家长仅需缴纳500元就可以解决孩子们在学校的食宿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民族一小雇佣了11名保育员和5名洗衣房工作人员。每位保育员负责照料25名学生,保育员华中措的工作是负责照料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她对记者说,梳头、收拾被子床单等琐碎事务都是她负责照料的,“很多孩子叫我阿姨,有些孩子还叫我妈妈。”
2012年海南州政府在教育上的财政支出达16.7亿元,占当地财政支出的22.78%。截至目前,全州小学入学率达到99.6%,居青海省前列。海南州教育局局长华本太对记者说,往年四、五月间,藏区的孩子常跑去挖冬虫夏草,需要采取强制手段才能贯彻义务教育。但现在许多学校的条件大为改观,家长们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像德庆项秀一样,生活在艰苦地区却一样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