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东南大学人权法研究所。2006年东南大学法学院恢复建立后不久即建立了东南大学人权法研究所,龚向和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权法学泰斗和人权教育家李步云先生为全职教授并担任名誉所长。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建立人权研究机构的高校之一,迅速组建了人权法学教学和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高校人权教育与人权研究,现已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阶段完整的人权法学教材体系与人权法学教育体系。2020年3月,人权法研究所经东南大学批准升级为校级独立实体研究机构,成为东南大学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协同、跨领域跨学科共建共研的新型科研机构,并由东南大学党委书记任人权研究院院长。
现在,基地拥有了高端研究团队。人权研究院拥有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支撑,随着法学学科的迅速崛起而快速发展。现汇聚了省内外著名高校,来自文史哲、经管法等多个学科领域70余位专家组成的交叉研究队伍,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复合型高端人权研究团队。专职人员中有龚向和教授带领的社会权研究团队、刘艳红教授带领的数字人权研究团队、杨春福教授带领的人权理论研究团队、汪进元教授带领的自由权研究团队等,涌现出10余名在人权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与骨干力量。
基地具有了明显优势特色。人权研究全面发展,在社会权、数字人权、特殊主体人权、人权理论、自由权等领域研究深入,核心科研指标稳居全国前列;社会权研究重点突出,在社会权基本理论、受教育权、交通权、健康权等社会权核心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新兴领域趋势引领,引领数字时代的社会权新型问题研究,实现了数字化时代人权研究的转型升级。
未来五年基地的发展规划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三大任务、四项措施”。
一个目标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充分整合校内外人才、教育、研究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推进中国人权普及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将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咨政建言于一体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重镇。
三大任务是:
1.传播中国民生保障经验,提升中国人权国际话语权;
2.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司法,强化社会权保障研究,引领数字人权研究;
3.整合东大多个智库,为我国人权保障提供决策咨询。
四项措施是:
1.强化队伍建设,培育高端人权研究队伍。通过人才引进和校内调配,扩大专职研究人员规模,实现人权研究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能够和世界对话的高水平人权研究队伍。
2.强化制度构建,覆盖组织运作与激励竞争。组建咨询委员会,强化人权研究院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完善的科研组织运作模式和竞争激励机制。
3.强化硬件配套,升级办公场地与图书资料室。依托新建的法学大楼,增加现有办公场所,全面优化专职人员的配套设施;全方位扩建人权图书资料室。
4.强化经费保障,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特别是确保学校每年3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专项经费。
对于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来说,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设立具有完善国家人权战略布局的区位优势。江苏是中国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东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重点大学,有强势学科群支撑、推动人权研究院持续快速发展。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具有突出的教育、经济资源优势和国家人权发展战略实施的地理优势,能够在人权教育与培训、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上,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在完善国家人权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国家人权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智识与实践基础,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
|
|
|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聚焦: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