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视频 > 微视频 >

毛俊响: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行稳致远
2021-01-28 10:26:29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

  2020年12月,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批准成立。新基地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这是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相关内容的重要举措。

  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分三批在有关高校累计设立14家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这些基地的设立旨在推进并加强人权理论研究、教育培训、资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更好服务于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基本情况

  【同期】

  毛俊响: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它的前身是中南大学司法与人权研究所,当时是国内较早的人权研究机构之一。2017年10月26日,学校决定中南大学司法与人权研究所更名为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2019年11月19日,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0年12月,中心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共建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目前,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兼职研究人员32人。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大多来自法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中心推动以学科交叉来推动特色领域的人权研究。整合校内的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新闻传播学、医学、护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开展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健康权、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人权话语传播等特色研究方向。联合法学、医学和伦理学研究生命健康保障问题,主持社科重大项目2项。中心研究人员领衔制定世卫组织(WHO)指定的疾病和技术标准。主持制定并颁布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疾病-游戏障碍诊断标准。十年内两次(总计三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牵头制定全球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

  2004年以来,中心中标人权领域的国家级研究项目5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报纸发表人权领域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3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6项。

  依托法学、文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文化法、卫生法、医学伦理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人权专业人才。近年来,有近100名硕博士毕业生、博士后撰写的学位论文或出站报告涉及人权领域。招收来华博士和硕士留学生近40人。本科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国际刑事法院(ICC)模拟法庭竞赛中文赛决赛冠军,这是在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举行的,还有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等多项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科竞赛的奖项。

  中心在咨政建言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就法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权保障问题提交的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余次。民法典实施与人权保障、建议授予防疫英雄烈士称号等内部报告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3人次肯定性批示,并推动了相关政策出台。近年来,中心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卫生知识、老年人护理、伦理审查等主题培训班100余次,受众近万人。为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湖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做辅导报告60余次。疫情发生以来,利用预防医学专业背景制作20多个短视频,宣传新冠防控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视频被各大媒体平台发布,累积播放量超过6000万次。

  近年来,中心多次举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例如,我们举办了“针对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各国应对”国际视频研讨会,联合国当代形式种族主义特别报告员阿丘梅教授发表书面演讲;2019年12月举办了“跨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人权机制”国际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致信祝贺。中心研究人员多次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第40届、42届、44届、45届会议,以及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日内瓦举办的多个主题边会,近五年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20余次。中心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学术声誉,积极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升国际话语水平。中心招收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也门、马达加斯加等近二十个国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聘请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Peter Herrmann教授全职来中心工作,中心其他成员大多都在国外学术机构或期刊编委会担任学术职务,还聘请来自德国、美国、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专家学者讲授“人权法”的系列课程。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堡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天普大学、英国的南安普顿大学等密切合作,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心的活动和研究观点多次被国家级媒体刊登推介。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二十多次报道中心参与的人权活动。2018年4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向巴平措实地考察中心,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肯定。

  二、发展规划

  
【同期】

  毛俊响:中心未来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以及国家级人权高端智库,培养人权专业高端人才,为国家人权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行稳致远。
具体来讲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建设方面。中心将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将卫生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和国际人权法学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点。自主增设交叉学科“人权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人权专业硕博士研究生。

  第二,人才培养。着力实施“导师国际化和学生多元化”工程,打造以全职和短期外教为核心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推动《人权法学》《文化法学》《医学伦理》《国际人权法》等国际课程建设;扩大人权法学专业留学生招生规模,推广中国文化与人权理念。推动师生赴国际组织,如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事法院等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参加人权领域的国际学科竞赛,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端人才。

  第三是教育培训。编写介绍人权理事会机制与实践、国际人权文书汇编、条约机构个人来文申诉案件汇编、传染病预防与应对等教材或读物3-5本。每年举办司法与人权、健康护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弱势群体权利、性别平等等线上线下课程培训班1-2次。

  第四个是理论研究方面。立足于传统文化和当代实践,充分诠释“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的理念,完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研究人权话语传播的一般规律,提升中国国际人权话语权;就如何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问题开展集中攻关。

  第五个是咨政建言。积极参与国内人权立法和人权白皮书、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国家履约报告等撰写工作,及时就重大现实问题提交资政报告、发表理论宣传文章,积极投入国家人权外宣工作。

  第六,对外交流。实质参与英文学术期刊Cross-cultural Human Rights Review编辑工作,尽快推动Human Rights Group网络工作计划付诸实施,搭建由我方主导、中欧人权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平台。每年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在国际人权舞台发声,扩大中南大学在人权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声誉。

  三、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对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意义

  【同期】

  毛俊响: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分三批在有关高校累计设立14家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这是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相关内容的重要举措。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对我国人权事业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一,推动并加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二,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全社会的人权意识。人权意识并不是阳春白雪、不是精英独享,而应该是大众意识、公民常识和社会共识。当前,社会上还有人对人权教育和研究存在误解。设立国家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有利于传播人权观念、提升全社会的人权意识。

  第三个,通过学术研究为国家人权事业资政建言。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成立后,将致力于应用研究,为人权保障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第四,作为高校科研教学机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还承担对外交流合作功能。目前,各国对于人权概念、发展模式还存在诸多分歧。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对外开展交流合作,有助于宣介中国人权理念,减少分歧、增进共识,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第五,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对人权专业高端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开设人权法课程、开办人权专业,有利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权专业人才。


上一视频:《中国抗疫志》第5集:疫情之后
下一视频:杨宗科:为中国和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