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信心与动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系列成果文件

2025-11-25 09:08:3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时元皓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当地时间11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落下帷幕。大会达成名为《全球动员  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政治文件,展现了各方合作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表示,COP30的成果证明全球气候合作仍充满活力,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增强气候韧性的趋势不可阻挡,大会为守护地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信心与动力。

  为《巴黎协定》持续落地提供路径

  今年恰逢《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落实”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大会通过的最终政治文件,涵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融资、国际合作等多项议题,为《巴黎协定》持续落地提供了具体路径。斯蒂尔在闭幕全体会议上强调,这次大会释放了国际社会通过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明确信号。大会闭幕前发布了《COP30全球气候行动议程成果报告》。该“行动议程”包含117项“加速解决方案计划”,围绕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农业革新、基础设施韧性、社会发展及绿色融资六大主题,细化了30项关键目标,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框架。

  气候适应是本次大会上备受各方关注的议题,气候适应资金的增加是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大会在政治文件中重申,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在2025年之前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适应资金较2019年水平增加一倍,并呼吁在2035年前实现增加两倍。COP30主席安德烈·多拉戈表示,“这直接回应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群体的核心诉求”。COP30首席执行官安娜·托尼评价,这一成果是发展中国家多年努力的重要里程碑,将为全球气候适应行动提供坚实保障。

  大会同时整合形成59项“全球适应目标指标”,旨在构建更加多元的气候行动评估体系。巴西塔拉诺亚研究所专家娜塔莉·昂特斯特尔说,这一机制突破了单一以碳排放量衡量成效的传统模式,将保护生命数量、强化基础设施韧性等纳入评估维度,“具有历史性意义,让气候行动更贴近民生需求”。

  斯蒂尔介绍,大会还达成多项务实成果,包括万亿美元清洁能源与电网投资、全球可持续燃料增产计划等,这些行动“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数百万人生活质量”。他强调,国际社会需将大会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气候治理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194个缔约方一致承诺加速行动

  根据《巴黎协定》,今年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国家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斯蒂尔表示,194个缔约方一致认可《巴黎协定》的核心作用并承诺加速行动,“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政治信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期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气候承诺虽能缓解气温上升趋势,但仍需加码发力才能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方在化石燃料议题上存在分歧,大会比原定闭幕时间延长一天。多拉戈表示,针对化石燃料和森林保护的争议,主席团将发布平行文本并在未来一年内持续磋商,他呼吁各国以全球福祉为重,继续推进对话。

  此外,本届大会首次将贸易议题纳入成果文件。大会强调,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采取气候应对措施时,任何国家不得以单边行动制造不合理的贸易歧视或变相贸易壁垒。由39个受气候威胁最严重的国家组成的小岛屿国家联盟表示,最终的成功虽然并不完美,但取得了必要的进步;44个最不发达国家代表埃文斯·恩杰瓦对成果文件中关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融资在2035年前增加两倍”的结果表示满意,感谢会议成果“站在了16亿弱势群体一边”。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大会期间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同心、共同应对。当前,全球南方国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困难。面对个别国家“退群”等干扰因素带来的全球气候治理逆风,中国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团结协作。在此背景下,加强南南合作对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全面落实《公约》和《巴黎协定》具有关键意义。

  “否认主义、意见分歧和地缘政治在今年给国际合作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COP30表明,气候合作依然充满活力。”斯蒂尔说。巴西总统卢拉22日表示,COP30的成功举办是“科学的胜利”“多边主义的胜利”。

  中方务实举措赢得广泛赞誉

  在COP30会场内,“中国角”系列活动始终人气高涨,数十场边会集中展示中国绿色发展经验,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大会期间,中国与欧盟、巴西共同发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推动碳市场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正式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清洁炉灶”旗舰项目,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助力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中方多项务实举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中方不久前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8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占2020年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2.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在南南合作领域,截至2025年10月底,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近年来,中国社会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在“中国角”举办的“零碳目标下的企业多元协作与公正转型”主题边会上,绘本《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一书作者宋明霞与现场嘉宾分享道,“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推动下,中国绿色生活方式正在加速从理念走向实践。”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大会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包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巴黎协定》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国家自主贡献制度;气候多边进程中首次纳入了反对单边措施的相关机制;建立了公正转型的工作机制。中国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资金的支持,为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蒂尔表示,中国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在中国的“双碳”目标中看到这种精神,也能在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中感受到对这一愿景的实践。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认为,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体系,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方面的经验,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安娜·托尼则强调,中国凭借自身规模与实力,将为更多南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