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要闻>评论

公平正义的实践答卷:《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的历史价值

2025-10-28 15:28:55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郑功成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当人类减贫事业仍在诸多发展中国家踯躅不前时,中国却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下,用短短八年时间创造了近亿人口脱贫(其中近千万人口通过搬迁彻底改变命运)的人间奇迹,而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西南地区扶贫实践更是交出一份圆满答卷。最近,我很高兴地看到,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冯朝睿教授撰著的《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一书,为了解这一人间奇迹提供了解读。该书并非简单的区域扶贫实践描述,而是以公平正义为灵魂,解码中国减贫奇迹的深层逻辑,向世界揭示了后发地区突破贫困陷阱的实践路径。这部著作扎根西南五省的实地调研,穿透政策文本的表层表述,将边疆山寨的变迁、“直过民族”的转型、深山农户的新生,熔铸成一部关于如何让公平正义照进贫困角落的实践史诗。

  透过全书,可以发现西南五省的扶贫,不是单点突破的经济工程,而是一场直面复杂困境的公平攻坚。这里集边疆、民族、山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贫困的根源远超收入低下的单一维度——既有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造成的地理生存困境,也有历史发展不均衡形成的机会鸿沟,更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治理挑战。冯朝睿教授在书中清晰揭示:西南扶贫的核心,是要打破“地理决定论”的宿命枷锁,让高原藏区的牧民、乌蒙山深处的苗农、独龙江畔的独龙族群众,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权。从“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坚守,到教育扶贫阻断代际传递,再到易地搬迁让群众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绝境,每一项实践都紧扣公平二字,这绝不是平均主义的一刀切,而是精准对接每个群体的需求;不是短期救济的输血式帮扶,而是构建长效发展的造血式赋能。这种实践,彻底改写了西南贫困的历史叙事,让贫困不再是这片土地的固有标签,而成为制度可以重塑的过往。

  从中国历史维度看,西南扶贫实践是一场重塑社会公平的深刻变革。长久以来,西南地区因自然条件与发展基础的限制,始终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此尤为突出。而本书所呈现的实践,是以制度力量填平了这道鸿沟: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协同,让扶贫资源不再被层层截留,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角落;东西部协作与对口帮扶,打破了区域发展的壁垒,让东部的技术、资本与西南的资源、劳动力形成公平的价值联结;“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将公平正义的政治承诺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准则。这种治理模式,让西南扶贫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指标,成为一场关乎权利平等的民生工程。比如,西藏三有村的易地搬迁,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更配套了产业项目,让群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再到“能致富”;云南独龙江乡的草果种植,不仅带来收入增长,更让独龙族群众掌握了市场经济的技能,实现了从“被动脱贫”到“主动发展”的转变。这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能够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了公平的基石。

  若置于全球视野,中国西南地区扶贫实践则更具颠覆性的世界价值,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关于公平发展的新范式。它跳出了先发展后公平的线性思维,证明公平正义本身就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减贫理论陷入两大困境:要么奉行精英治理,将减贫寄托于少数资本或NGO的善意,导致资源集中于少数群体,加剧社会分化;要么困于福利依赖,以被动救济替代主动赋能,让贫困人口陷入“脱贫—返贫”的循环。而中国西南地区的探索走出了第三条路: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公平的制度框架,避免市场逐利导致的不公;以市场为纽带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克服政府单一治理的低效;以社会为补充织密公平的保障网络,让每个主体都能参与减贫进程。当每个个体都能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就业的权利,当每个群体都能在制度框架内表达诉求、获取资源,社会的创造力便会充分释放,社会发展的韧性也会持续增强。这种多元协同的模式,既尊重了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主导权,又调动了市场与社会的活力,为全球后发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减贫目标面临资金短缺、治理乏力等挑战时,西南地区提前十年实现绝对贫困消除,用实践证明:公平正义不是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突破贫困的核心引擎——唯有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减贫才能真正可持续。贵州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等方式共享产业链收益,避免了资本独占利润的不公;四川的“科技扶贫在线”平台,让深山农户平等获取技术支持,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发展壁垒。这些实践,不是对西方理论的修补,而是对全球减贫范式的重构,证明了减贫不必照搬“新自由主义”的套路,而是要立足本土国情、以公平为导向的治理,实现长效减贫。西南地区扶贫的世界意义,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却不僵化”的方法论,其不是输出固定的模式,让每个国家都能立足自身历史文化与现实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减贫路径。

  综上,从人类减贫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国西南地区扶贫实践更像是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全球减贫事业从“西方中心”走向“多元共生”,从“单一经济维度”走向“系统社会工程”,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塑造”。《西南地区扶贫实践》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扎根中国实践的厚重著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思想创新上,而且沉淀的是历史价值:它不仅书写了中国减贫的历史,更在为人类共同的公平发展铺路,将这份中国经验从西南的山川之间提炼出来,置于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中,让世界看到:贫困不是人类社会的宿命,公平正义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人类完全有能力破解贫困难题,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发展。

作者: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