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全球治理倡议

2025-10-21 09:13:50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德卡鲁尔站,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驶出站台。新华社记者 徐 钦摄

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主会场外景。本报记者 赵益普摄

在中国援建的博茨瓦纳莫帕尼小学,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

8月,位于老挝万象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火龙果示范基地,农户感受丰收的喜悦。本报亚太中心分社 苏 朋摄

  王  帆(外交学院院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玛尔塔·费尔南德斯(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安东尼奥·塞古拉(西班牙知华讲堂理事、人权和法学专家)

  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25年,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10年间,中国始终是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推动者。理念的深化与实践的拓展,勾勒出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步伐。本期特邀四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共同解读中国全球治理愿景的演进脉络与时代价值。

  继承并发展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王帆: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阐明基本原则、指明前进方向。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是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一重大倡议引发热烈反响,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迅速表示欢迎支持。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多重挑战。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势上升,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屡遭侵蚀,全球南方国家代表性不足,气候变化、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规则缺位。全球治理倡议回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具体痛点、破解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其历史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现实意义在于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民主、包容的方向演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玛尔塔·费尔南德斯:理解全球治理倡议,应将其置于国际秩序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全球多地深陷武装冲突的漩涡之中,加沙地带的悲剧尤为触目惊心,饥荒竟被用作战争武器。多边主义正面临严重危机,强权政治和霸权行径不仅加剧国家间的对抗,也侵蚀国际机制的内部运作,对战后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美国至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凭借最大的投票权份额拥有对重大问题的一票否决权,同时作为世界银行的最大股东,通过任命行长等掌握着主导权。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改革必须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建立在多边框架之上,真正体现世界多样性。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与这一需求完全契合,反映了以全球南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建立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国际秩序的诉求。

  安东尼奥·塞古拉:战后国际秩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构。一方面,个别国家试图摆脱联合国宪章框架和国际法约束,推行单边霸权主义;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提升、政治地位提高,谋求独立自主、平等发展的意识日渐强烈。正如中国智慧所揭示的——危中有机,这种结构性矛盾与碰撞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的是更好地加强联合国体系,同时纠正其缺陷。中方发布的《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指出,现行国际机制存在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权威性遭到侵蚀、有效性亟待提升三大短板。这些短板在现实中屡屡得到印证,如美国多次动用安理会否决权,致使主权遭到侵犯的全球南方国家无法得到国际保护。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必须将改革诉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历史和现实意义尤为突出。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正是当下国际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凝聚了广泛的国际共识。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80年前,联合国的成立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实践,以制度之力确立了主权平等、集体安全等原则机制。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遵守,单边制裁等行径违反国际法、破坏国际秩序,国际机制权威性和公信力持续弱化。全球治理倡议直面国际秩序的沉疴痼疾,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提供有力支持。这一倡议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与各方一道共迎挑战、共筑和平、共享繁荣的担当。

  以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成效标尺,推动各方共同构建以公正、包容和尊严为基石的国际秩序

  王帆:全球治理倡议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新思路和新内涵。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内涵丰富且相互关联,其生命力在于将理念切实转化为行动。具体来看,倡议以主权平等为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强调各国不论大小强弱,享有平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如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成员国在反恐、能源、禁毒等领域开展合作,成为多边主义的典范;国际法治是根本保障,提出要维护和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反对双重标准、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如中国与32国共建国际调解院,为和平解决争端构建了新的机制;践行多边主义为基本路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导各国加强协作、共同参与全球事务,如金砖国家扩员后,成员国覆盖全球近一半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全球比重提升至29%,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倡议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追求,将民生福祉置于治理核心位置,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的人民;注重行动导向为重要原则,强调务实合作,避免空谈,如中国积极通过农业援助、绿色项目等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全球治理倡议系统阐述了完善全球治理的原则、方法和路径。倡议强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小圈子”政治和选择性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全力支持南非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共同推进金砖历史性扩员,推动世界多极化迈出重要一步。中国人常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是人民是国家稳定的根基。全球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和平发展深度融合,强调要真正造福各国人民,让全球治理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事务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玛尔塔·费尔南德斯:全球治理倡议将对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和多边主义的坚持和对以人为本、行动导向的追求相结合,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结合,反映了一种以尊严和正义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愿景,这正是当下全球南方所迫切需要的,也与许多国家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实践不谋而合。2024年,巴西和中国在联合国共同发起“和平之友”小组倡议,以行动诠释对话是解决冲突唯一可行途径。全球治理倡议致力于以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成效标尺,推动各方共同构建以公正、包容和尊严为基石的国际秩序。

  安东尼奥·塞古拉: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与会国家共同见证了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国际秩序变革的必要性得到清晰阐释,倡议的思想厚度得以彰显。

  四大全球倡议共同形成了“发展—安全—文明—治理”闭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安东尼奥·塞古拉:中国治国理政始终以长远发展为根本,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秉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在自我革新中与时俱进。这正是中国发展行稳致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深层逻辑。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治国理政理念在国际维度上的自然延伸,与此前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起,明确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与原则。

  王帆: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又协同发力。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着眼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方向。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发展倡议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安全倡议协调气候融资方面的争端,全球治理倡议则可借助各类不断充实完善的多边机制促进国际治理难题的解决,如国际调解院机制化解“碳关税”等规则冲突,构建多层次解决方案。四大全球倡议共同形成了“发展—安全—文明—治理”闭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玛尔塔·费尔南德斯:贫困持续存在的地方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正如战争中不可能有稳定发展。全球南方国家坚定认为,正义与稳定紧密相连,消除结构性不对称的努力是构建稳定秩序的基石。四大全球倡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呼应了全球南方有关和平与发展密不可分的长期信念。和平绝非靠武力强加或胁迫就能实现,需要建立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对话基础上。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促进跨文化对话、跨文明交流,其与全球治理倡议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那些曾被边缘化或污名化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催生出突破性解决方案,推动世界实现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在于它触及的是各国真正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全球南方国家一直饱受现行国际秩序不公之苦,如发达国家在气候融资或发展援助方面的承诺迟迟无法兑现。全球治理倡议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的平台,一种植根于公平、正义和团结的全球治理模式,一个持续推动合作与发展的框架。中国以历史担当和世界情怀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为国际社会指明了一条尊重主权、维护正义、共享发展的道路,从不同角度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新动力。

  (记者陈尚文、郑翔、时元皓、颜欢采访整理)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