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联合国80年与人权国际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承办,来自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及中国、英国、德国、爱尔兰、俄罗斯、土耳其、也门、南非、乍得等国际机构和国家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与会代表聚焦“联合国八十年人权历程的回顾与前瞻”、“国际人权机制的发展与贡献”、“人权普遍性的全球和地方视角”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健陵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他指出,80年来,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推动下,人权国际保护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开展,人权价值、原则和标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牢固确立,人权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和议题。他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积极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旨发言环节,多名联合国官员、专家和学者从理念演进、制度机制与现实挑战等维度,对联合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思考。与会专家指出,《联合国宪章》以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为宗旨,奠定了国际人权体系的规范基础。八十年来,联合国人权事业从宪章确立的价值共识出发,逐步走向条约化与制度化,构成了当代国际人权法的根本框架。人权原则的普遍性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共同的道义基点,但其在不同历史、制度与文化语境下的实践,亦不断面临张力与局限。学者们强调,如何在普遍性与多样性之间寻求平衡,已成为人权治理的核心课题。多名学者从制度史与国际法角度剖析了联合国人权机制的形成与演进,认为人权理事会、人权条约机构在国际人权法治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实中仍面临政治化、资源不均与效率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约束的背景下,人权机制的独立性与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需要通过机制创新与制度协调予以改善。与会专家还认为,中国在联合国人权事务中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推动人权事业的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与动力。
分论坛一主题为“国际人权机制的发展与贡献”,围绕该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们不仅系统回顾了联合国系统在人权标准确立和机制运作上的历史沿革与卓越贡献,更将视角拓展至国际人权治理的新兴前沿。与会人士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人权的影响、数字技术时代个人数据的保护与安全,以及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致力于推动国际人权保护框架的现代化与有效性,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
分论坛二主题为“人权普遍性的全球和地方视角”,旨在促进普遍性人权原则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深度对话。会上,代表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深入论证,既探讨了人权普遍性原则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也着重分享了阿拉伯、非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精准脱贫与发展权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以及特定群体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国家实践和区域经验。会议代表一致强调,人权具有普遍性,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但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各国国情与文化差异,坚持走符合本国人民需求的人权发展道路。
联合国八十年发展历程,镌刻着全球人权规范逐步完善的历史轨迹,也映照着当前人权理念在多极世界中的现实张力。本次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召开,具有现实意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各国才能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专业的学术交流,更是国际人权领域同仁对人权事业未来走向的一次深入思考与务实行动,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启迪与时代动能。
(撰稿:曾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