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会联合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学术团队,于2025年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汇聚中非双方思想智慧,发布“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本次大会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为主题,强调消除贫困与实现发展应始终置于人权议程的核心。来自中国及44个非洲国家的20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学者、智库专家、企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研讨会期间举行了主题为“国际团结合作与发展权实现”的第三分论坛。论坛分别由喀麦隆人权委员会主席、非洲国家人权机构网络副主席加布里埃尔·詹姆斯·穆安格·博南·科比利拉与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罗良才主持,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办公厅主任阿苏曼·班巴代表第三分论坛做大会总结汇报。
喀麦隆人权委员会主席、非洲国家人权机构网络副主席加布里埃尔·詹姆斯·穆安格·博南·科比利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罗良才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其实质是实现个体与集体选择自由的扩展,其实践路径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当前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中非合作以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实现发展权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本。
发展权的多维实践与共同愿景
在上半场论坛中,多位非洲国家代表从历史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发展权对于非洲大陆的特殊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了中非合作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马达加斯加国民议会议员、第二总务主任纳迪娜·安德里亚娜索洛
马达加斯加国民议会议员、第二总务主任纳迪娜·安德里亚娜索洛强调,人权必须植根于各国自身的价值观与文化现实,非洲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带来真正进步、基于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而非外来强加的空谈 。
几内亚比绍外交学院院长卡洛斯·埃德米尔松·马克斯·维埃拉回顾了中国在几内亚比绍争取民族独立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他表示,中非合作模式为推进常被国际社会忽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提供了独特框架 。他坚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尊重人权的先决条件 。
佛得角人权与公民委员会主席欧里迪丝·多·纳西门托·贡萨尔维斯·马斯卡雷尼亚什
佛得角人权与公民委员会主席欧里迪丝·多·纳西门托·贡萨尔维斯·马斯卡雷尼亚什呼吁,应改变叙事方式,将人权置于政治决策的中心,并重视非洲女性与青年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为整个地区发展着想的领袖 。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边疆发展与安全研究室主任乔巴生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边疆发展与安全研究室主任乔巴生教授系统阐述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推进发展权实践的深刻内涵,认为其通过“四大支柱”将抽象的发展权理念,转化为非洲民众可感可知的具体福祉,为全球发展共同体贡献了三大核心理论:发展权的闭环自主构建、规则创新的平等共治以及文明互鉴的能力共生 。
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外事顾问阿拉米纳·巴尔德
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外事顾问阿拉米纳·巴尔德以西芒杜铁矿项目为例,展示了中非合作在资源开发领域的互利共赢实践 。他提议建立泛非议会平台和青年领导人培训项目,以深化南南合作 。
刚果(布)国家人权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博尼法斯・莱佐纳
刚果(布)国家人权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博尼法斯・莱佐纳认为,中非合作卓有成效,双方有必要凝聚力量,携手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与非盟2063议程。他分享了参观中国发展成果的经历,并强调非洲有必要借鉴中国模式,加快自身发展。
乍得人权与环境保护者联盟秘书长道乌德·南杰德·阿巴
乍得人权与环境保护者联盟秘书长道乌德·南杰德·阿巴批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带来的发展困境,认为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合作模式为非洲大陆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变革性范式。
浙江大学博士生杨云皓
浙江大学博士生杨云皓就“被遗忘权”展开了充满思辨的探讨,他认为我们需要的并非简单的“被遗忘权”,而是一个能保障公平、尊严和提供重新融入社会机会的公正司法体系与宽容社会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法语非洲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级研究员约罗·迪亚洛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法语非洲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级研究员约罗·迪亚洛指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意味着要超越简单的双边协议,培养和深化真诚对话、相互尊重和文化交流的精神,确保发展进程“不让任何人掉队”。
埃塞俄比亚外交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博士加沙瓦·艾费拉姆
埃塞俄比亚外交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博士加沙瓦·艾费拉姆从欧洲中心、中国中心和非洲中心三种视角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其长期成功取决于非洲国家对项目的本地所有权、技术转让以及非洲能动性的增强。
贝宁外交部司法事务司副司长多苏·霍德里格·阿克欧
贝宁外交部司法事务司副司长多苏·霍德里格·阿克欧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的隐私保护挑战与机遇,并介绍了贝宁通过与中国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努力填平数字鸿沟的实践。
尼日尔外交、合作及海外侨民部亚洲与中东司司长马伊·马马杜·马杜
尼日尔外交、合作及海外侨民部亚洲与中东司司长马伊·马马杜·马杜强调,一个国家的民众若无法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无法掌控本国资源,便难谈保障自身发展权。他由衷感谢中国在尼日尔面临外部制裁时给予的坚定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智库执行负责人、副院长王珩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智库执行负责人、副院长王珩教授深入分析了非洲粮食危机的严峻态势与多维成因,并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广智慧农业、优化产业链条及深化国际合作等方式,标本兼治,共同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深化合作路径与应对共同挑战
下半场论坛聚焦于更具体的合作领域与共同挑战,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对未来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摩洛哥国家人权委员会人权保护与监管司司长阿卜杜拉菲·哈姆迪
摩洛哥国家人权委员会人权保护与监管司司长阿卜杜拉菲·哈姆迪强调,由人民推动的发展才是持久的,中非合作应全面落实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并系统性引入国家人权机构的作用,树立“增长与人权相互促进”的典范。
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办公厅主任阿苏曼·班巴
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办公厅主任阿苏曼·班巴分享了科特迪瓦在数字时代人权保护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了其国家人权委员会在监督数字政策、处理数字侵权申诉及开展数字素养培训等方面的干预措施。
布隆迪国家独立人权委员会委员让·博斯科·马尼拉姆博纳
布隆迪国家独立人权委员会委员让·博斯科·马尼拉姆博纳回顾了中非在贸易往来、支持非洲解放运动及公共经济项目建设方面的合作历史,认为这些合作为保障民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质量提升、战略规划与监测评估代理负责人阿莱姆·阿兹梅劳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质量提升、战略规划与监测评估代理负责人阿莱姆·阿兹梅劳以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中非合作论坛(FOCAC)在财政承诺、产业促进、贸易便利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该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非洲的减贫事业。
新疆大学法学院讲师杭春锐
新疆大学法学院讲师杭春锐深入剖析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银发数字鸿沟”问题,并系统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完善治理理念、推动标准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和完善兜底机制等方面的应对举措,为中非携手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实践参考。
布基纳法索《法索信报》总编辑拉奥戈·赫尔曼·韦德拉奥戈
布基纳法索《法索信报》总编辑拉奥戈·赫尔曼·韦德拉奥戈分析了中布复交以来在减贫与人权保护领域的合作,认为中国是布基纳法索在反恐与发展方面难得的双赢合作伙伴。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司法部长妇女权利顾问德博拉·科特林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司法部长妇女权利顾问德博拉·科特林指出,减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人的尊严、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核心议题。她认为中非合作应坚持以人为本、透明治理和加强地方能力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韩祥芝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韩祥芝以中国浙江武义县“下山脱贫”的生动案例,阐释了发展权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递进实现规律,并指出中非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国际版实践,共同探索了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
凝聚共识,迈向未来
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办公厅主任阿苏曼·班巴
科特迪瓦国家人权理事会办公厅主任阿苏曼·班巴代表第三分论坛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与会者一致认为,发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需求,是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发展权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可实现的权利,它建立在物质、机制和文明互鉴三大支柱之上。论坛呼吁改变现有范式,将人的尊严置于发展的中心。与会各方建议,应加强中非在农业、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贸易及反贫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建立自主可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国发展规划的深度对接。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中非双方在人权与发展问题上的广泛共识,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与会者期待,中非人权研讨会能够成为双方在人权领域交流互鉴与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对原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