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2025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超200位中非人权领域代表围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实现发展权”讨论。多位专家结合中非合作实践,阐述保障妇女儿童生存权、发展权的路径,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与“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合作原则;围绕技术应用等展开论述,将发展权转化为现实权益;创新全球人权治理范式,为全球南方国家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提供示范。与会代表就发展权的保障和实现达成了重要共识。
近日,2025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此次研讨会吸引了超过200位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人权领域高级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组织、企业、智库、媒体代表参与,围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实现发展权”展开讨论。
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与人权发展
妇女儿童权益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维度,也是发展权落地的关键体现。多位专家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企业责任、国际合作等视角出发,结合非洲现实困境与中非合作实践,阐述保障妇女儿童生存权、发展权的路径,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与“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合作原则。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智库执行负责人王珩,围绕“人权视角下的非洲粮食危机:现状、风险及应对”展开论述,指出非洲粮食问题是最基础的人权议题。《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非洲饥饿人口突破3亿,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近六成,2023年苏丹内战更致2560万人陷入粮食不安全,粮价上涨6倍,直接威胁儿童健康。“这不仅仅是剥夺了他们的童年,更是提前锁死了他们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她提到中国对非粮食合作需从“输血式”救济转向“造血式”农业能力建设,推广数字农业技术,同时强调“粮食危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复杂议题”。湘潭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蔡高强教授提到,气候变化已成为阻碍非洲国家实现发展权的主要障碍之一。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南部非洲历史性干旱将引发严重粮食危机,上千万儿童正面临营养不良的状况。粮食安全关乎儿童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中国是促进非洲国家发展权实现的合作伙伴,更是推动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友好国家”,呼吁通过国际合作摆脱困境。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罗良才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介绍中国石油对非洲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实践。自2010年起每年向苏丹贫困母亲基金会捐款100万美元,为油区村寨建35所学校惠及超7万儿童,通过乍得“甘甜社区”计划打井129口改善妇女儿童生活用水。他表示,“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通过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推动技术本地化转移、深化社会责任履行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效助力非洲国家突破‘资源诅咒’困境”,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守护弱势群体权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法语非洲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约罗·迪亚洛教授认为,中非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FOCAC)等框架下的合作,已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所有发展领域取得了无可争议的实际成果。他指出:“发展权被公认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人权,一项基本权利。它涵盖了获得教育、健康、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公平分享全球化和现代化红利的机会。”“中非合作体现了一个基本原则:‘不让任何人掉队’”。
数字技术智能赋能与人权实现
数字技术是数字时代赋能发展权的重要工具,专家们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制度保障展开论述,强调通过数字合作缩小发展差距,将发展权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现实权益,为全球南方国家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玉洁指出,数字技术对推进中非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中非高质量合作带来新机遇,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她主张推动共建可及、可承担、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并强调“中非倡导共谋发展,共享安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教授认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有效缩小“数字鸿沟”,为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数字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发展权从理念走向现实。他进一步指出,“当数字技术与制度设计深度融合,发展权便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承诺,而是被制度明确保障、被技术高效落实的现实权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铭教授提出,在司法数字化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司法中数字人权成为司法改革与人权保障的交汇议题,也是数字时代司法正当程序的理论问题。中国将安全价值纳入司法体系,通过“安全可靠”原则确保数字司法不损害人权,为全球司法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数字时代人权保障方面的引领作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指出,国家主权与人权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国家主权是保障人权的根本前提,人权发展进一步赋能国家主权;人人享有平等的人权这一理念的实现,必须以国家间的平等为前提,国家平等是保障人权的国际基石;各国的人权评价权应该在各国人民的手中,每个国家都能依据本国国情,自主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权发展道路并平等发声;人权与国家主权均非天赋,而是通过建设奋斗所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赵雅婷提及,中非数字合作属于“三位一体”架构务实合作,“中非合作推动了发展权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核心化,解构西方话语霸权,倡导基于语境特异性、需求优先级和主权保障性的评价模型,并通过‘造血式’能力建设与非洲交流治理经验”。
中非合作机制与全球人权治理创新
中非在发展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们还从理念共鸣、实践路径、全球意义三个层面,阐述中非如何通过减贫与环保协同的模式,破解西方人权话语垄断,创新全球人权治理范式,为“全球南方”国家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提供示范。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发展权理念上的高度契合,构成了中非合作深厚而坚实的政治和价值基础。”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以加纳为案例,基于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人权共识》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对非洲发展权的影响。他认为“发展权不仅强调结果,而且强调发展过程——要求公平、包容和主权,将发展置于全球正义框架内,承认继续影响全球南方的历史不平等”。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分析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如何通过发展导向的路径对非洲人权格局产生影响,提出“中国通过其实实在在的行动、价值观和贡献,在非洲树立了维护人权的重要形象”。外交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张爱宁教授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南苏丹智库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梅尔哈·路特·比尔提出,中国通过结构转型、人力资本发展、减少不平等、定向援助服务不足人群等实现减贫,这些经验可为非洲提供借鉴,助力中非在减贫领域深化合作。他特别指出:“中非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是南南合作在人权领域的典范。”
此次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发展权的保障和实现达成重要共识:
一、发展是解决一切人权问题的关键。中国和非洲国家同为全球南方国家,铭记历史上殖民统治、资源掠夺、不平等贸易造成的发展滞后与人权制约,拥有相似发展任务与共同发展愿望,深知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
二、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坚持更加普惠、包容、平衡、共赢的发展,提升发展的韧性和自主性,更好保障发展权的实现。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各国人民主体地位与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四、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强化《联合国宪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用,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
五、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各国有权基于国情与历史文化选择人权发展道路,尊重人权文明多样性,反对将人权政治化、工具化及借人权干涉内政、剥夺他国人民的发展权利。
六、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呼吁各国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非发展权的实现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有利环境。
七、采取共同行动保障发展权实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秉承《世界人权宣言》《发展权利宣言》精神,积极推进发展权融入联合国议程,倡导各国和国际社会通过法律、政策、规划等措施,确保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助力完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八、中非合作是促进双方发展权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等机制作用,积极创立“中非人权研讨会”“中非人权研究合作网络”等平台,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根基,全面推进中非人权事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