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发展权:为了人人共享的未来

2025-08-25 10:07:30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阮紫嫣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的农场里,米基亚斯·塔德塞(右)和工人一起展示采摘的蘑菇。新华社发

  8月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人权对话。来自中国和非洲40余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齐聚亚的斯亚贝巴,共同出席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这座素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称的城市,再次见证南南合作的重要时刻。

  跨越山海的相聚,是为了更好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迟缓,全球仍有6.73亿人面临饥饿困境。更令人忧心的是,个别西方国家把人权当作借口,试图干涉他国内政,而忽视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发展需求。

  “发展权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诉求。”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贾斯图斯·图西蒂·旺吉鲁的发言道出与会嘉宾的心声。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如何在数字时代浪潮中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国际社会以团结合作促进发展权实现?会上,中非嘉宾讨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出双方对发展权的共同追求。

  中非双方对发展权的重视,源于相似的历史记忆。会上,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等非洲多国代表讲述了各自国家从被殖民走向独立的艰辛历程。“中非双方基于相似的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习近平主席曾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这样说道。中非人民同为珍视和平与发展的挚友,双方都曾遭受殖民侵略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基于相似的历史记忆,中非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彼此对发展权的渴求。

  在追求发展权的道路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非双方的共同信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深刻论断,在非洲大地引起强烈共鸣。中国使近8亿人摆脱极端贫困的实践,照亮了非洲《2063年议程》的发展愿景。喀麦隆人权委员会主席科比利拉分享了中国在喀承建的孟韦莱水电站、地区医院等援助项目,表示“中国将抽象的人权概念,转化为当地人民能切身感受到的能源、健康等领域的改善,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反贫困本身就是一项人权事业”。在赞比亚的智慧村庄,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农作坊,在尼日利亚的铁路线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机制的推动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正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

  “以非洲的方式解决非洲问题”——这是中国对非合作一贯坚持的原则立场。“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一理念已经融入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切实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发达国家推行的‘有条件援助’是一种阻碍非洲发展的‘援助殖民主义’,而中国所践行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才真正为非洲带来了发展的希望。”乍得人权与环境捍卫者联盟秘书长南杰德说。从万隆会议到中非合作论坛,从《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到“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国始终与非洲站在一起,共同探索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人权保障路径。

  “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27倍,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增长超80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一条条铁路连接起非洲的城市与乡村,一个个港口拓展着贸易往来,数字走廊让偏远地区与世界联通,能源项目为千家万户带来光明。“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已然塑造了我们休戚与共的共同命运。”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卡赫鲁在会上感叹道。

  研讨会落下帷幕,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也落地生根——发展是解决一切人权问题的关键,中非合作是促进双方发展权实现的有效途径。“独行快,众行远”这一非洲谚语与中国古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跨越时空,在此刻的亚的斯亚贝巴交相辉映。

  “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人权合作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人权,以合作谋共赢。这条路需要久久为功,但中非必将携手同行——为了发展权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为了人人共享的未来。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