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巴西圣保罗,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举办期间,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乌拉圭分院研究员罗德里戈·涅韦斯(左)与委内瑞拉战略传播与国际关系分析师毛里西奥·盖尔芬斯坦交流。主办方供图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热浪、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天气已对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造成实质性冲击。从生活权、居住权、健康权,到环境权、迁徙权甚至文化权,气候变化正深刻地重塑人权版图。这种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剧烈。
在气候变化加剧与可持续发展转型日益紧迫的当下,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设置“环境、气候与人权”分论坛,聚焦绿色转型进程中如何体现人本关怀、平衡发展权与生态权之间的张力,既为中拉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探索新的思路和路径,也是中拉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南方力量”。
“气候变化在加勒比地区的现实影响尤为明显:极端天气冲击当地民众的居住环境,岛屿国家的生存空间正不断被侵蚀。”牙买加法律和宪法事务部人权事务司司长娜塔莉·埃莉诺·詹姆斯介绍,在牙买加宪法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被视作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之一。她指出,环境权应被视为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之一,其意义不仅限于享有干净的空气与洁净水源,更包括世代之间对资源与生态的公平使用权。
在生态正义的视野中,历史责任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教授玛尔塔·费尔南德斯表示,拉美国家在殖民历史和全球化进程中长期被边缘化,成为资源提取和生态牺牲的受体。当下的环境退化与气候失序,是全球北方工业化路径所积累的历史后果。她认为,南方国家亟须构建本土主导的绿色发展战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更加平衡且具有自主性的路径。
“人类通过工业化手段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实际上是在透支地球经过数百万年才积累起来的高浓度能源储备。”巴拉圭主权党主席玛丽亚·安图内斯指出,当前的资源冲突并非导致能源短缺的结果,而是由对资源垄断与掠夺的博弈所引发。南方国家往往资源丰富,却在全球经济分工中被迫扮演原材料出口方的角色,未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真正的绿色转型。安图内斯呼吁全球南方加强协作,探索不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路径,并借助金砖国家及其他多极力量推动全球规则的再平衡,思考共赢的发展模式。
应对气候危机,既需要宏观制度设计,也需要回到人本关怀的伦理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伯南布哥天主教大学多姆·海尔德·卡马拉人权教席协调员、巴西伯南布哥天主教大学教授马诺埃尔·阿尔梅达表示,气候紧急状态已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造成实质威胁。阿尔梅达以巴西为例,指出人类社会的无序扩张、森林砍伐、矿产开采和城市蔓延正在加速生态系统的崩溃,也诱发土地冲突、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维权人士遇害等连锁性社会危机。阿尔梅达呼吁全球治理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伦理基础,正视环境危机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面对跨国生态破坏日益频繁、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尚未完善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图书馆法学分馆副馆长、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持带来了国际法层面的观察。她指出,当前国际法体系在应对气候犯罪方面尚存空白,但已有越来越多学者与法律实务界人士呼吁将“生态灭绝”纳入国际刑法体系,并探索设立国际法的第五类国际罪行。她认为,环境犯罪的打击不应局限于行政或民事手段,刑法介入对震慑有组织的跨国生态掠夺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则从舆论与传播角度指出,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环保口号”和环保标准,正成为一种牺牲其他国家发展权利的“人权双标”,是对全球南方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漠视,最终沦为米尔恩批评的“文化霸权”。他指出,反对霸权,恰恰需要中国和拉美国家携起手来,强化生态保护、气变应对等议题在人权领域的讨论,加快绿色科技应用、绿色产能发展,让民众真实受益,才能让人权事业真正落地生根。
“主动跳出人权问题政治化的叙事逻辑,从绿色发展视角讲好人权故事,是中拉携手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白龙说,期待中拉从绿色议程出发,共同打造代表全球南方发展共识的人权叙事体系,讲好展现全球南方真实民生图景的人权实践故事。
中拉国家同为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类似的发展压力与生态困境。绿色转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议题,也不仅是关于未来能源的选择,更是关乎何种发展理念、何种人权观念、何种文明模式的价值选择。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生态公正与人本关怀,才是这场全球转型的真正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