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唱响“全球南方”强音,构建人权治理新愿景

2025-07-29 09:17:52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环球圆桌对话:唱响“全球南方”强音,构建人权治理新愿景

编者按: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议日前在巴西圣保罗举办。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个国家的13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代表就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及环境、气候与人权,中拉对全球人权治理的贡献等议题展开讨论。许多嘉宾都认为,摆脱西方国家对于人权问题的界定,建构自身对于人权发展的定义迫在眉睫。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选取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供读者参考。

高文勇: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法学院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

拉斐尔·布拉西尔:巴西国会金砖国家议会前线高级顾问

胡安·莫加拉:智利人权领域非政府组织“无国界人权”主席

何广思: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课程主任

中拉应携手打击数智时代的“假新闻”

【巴西】高文勇

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见的大变局中,国际学术界已经意识到,二战结束后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向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正在寻找一条新路,建立新的治理体制。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其中一个危机是极右翼的崛起,并且它跨越了多个国家,对很多民族制度构成威胁,同样也威胁着人权事业。极右翼组织散播仇恨言论,推行霸权主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假新闻和假信息,形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攻击。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之间的合作则为蹚出新路创造了机会。在这条新的路径中,全球南方特别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中拉两个地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权观也是高度相近。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都坚持人权与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环境权利不可分离。我们还有着中国—拉共体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机制这样的合作平台。长期以来,中拉一直在促进双方的投资,这些投资实质上也强化了人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人权不再是一种空泛的概念,而是必须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在此次讨论会上,不少人谈到了数智发展带来的诸多风险,有些观点认为这些风险和问题可能会让我们再次经历一个殖民时代。但我认为,在数智领域的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在数字化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并且愿意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开展合作,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每个国家都应秉承开放的心态,建造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和透明的数字世界。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推进关于数据保护、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

与此同时,近期有巴西媒体在报道中指出,ChatGPT在民族问题上已经在用算法“编故事”,其中有一些还涉及到中国的民族问题。因此,我认为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应寻求与西方不同的新的治理方式,推动中拉两个地区在哲学、艺术等领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共同打击假新闻和假信息。

现如今,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交叉点,保守主义、不公平现象以及仇恨言论等问题日益猖獗,但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和平、团结的发展之路。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中国的“数字一带一路”,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计划带到拉丁美洲来。

中国是当代保护人权的典范

【巴西】拉斐尔·布拉西尔

巴西和中国巩固了对双方都卓有成效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如我去年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所阐述的那样,中巴两国共同发声,主张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新兴国家的正当利益和需求,以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公正的未来。通过倡导多边主义,巴西和中国都坚持认为,全球治理体系亟需改革,以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重要的多边机构,比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我们实现了全球南方国家间合作的理想。例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最近批准了近70亿美元用于将在巴西实施的29个项目。金砖合作机制无疑证明了拥有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国家可以携手共进。其成员数量的扩大,清晰地彰显了这一战略合作机制的成功。

目前,巴西的电力结构中约89%由可再生能源构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因为巴西的发展进程正以可持续的方式推进,这一比例值得庆贺。近年来,太阳能和风能在巴西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激励措施和投资不断增长的推动下,这些能源帮助降低了巴西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使巴西的能源结构实现了多元化。

中国为巴西可再生能源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众所周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已在全球投资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巴西也有多个重要项目从中获益。作为一名巴西人,我希望巴西能对中国资本更具吸引力。巴西保障了制度环境的稳定性和法律的安全性,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其中的关键就是可预期性。中国也计划进一步投资能为巴西带来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项目。

具体就本次讨论会的核心议题而言,巴西和中国都认为,人权的实现应通过满足人民真实渴望的社会进步来达成,而非依靠捍卫模糊且主观的原则。

我想以中国作为当代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国家典范。我近期刚从这个伟大的国家回来,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诸多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从北到南,我看到了那里的人民团结奋进并为此深感自豪。中国的铁路运输系统有着令人惊叹的水平。此外,即便在中国的最大城市,也有着令人钦佩的治安水平,以及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院网络。

在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巴西和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世界的榜样。我想强调的是,紧密联结中巴两国的纽带牢不可破。我们的人民因一个共同的强大理念而团结一致,即建立互利共赢、富有成效的长期伙伴关系。我们坚信,可持续发展与人权理念紧密相连,因为每个人都应享有在健康、平衡的环境中实现经济繁荣的权利。

歪曲中国人权进步,拙劣又荒谬

【智利】胡安·莫加拉

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始终将“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这不仅赋予中国讨论人权的政治与道德权威,更使中国能够积极推动并支持相关倡议,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新机构的建立,以保护最弱势群体的生命和基本权利。

1948 年《世界人权宣言》正式签署,随后多个国际机构相继涌现,旨在监督各国对该宣言内容的尊重与执行情况。 77 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这些机构不仅未能履行使命,反而沦为背后金主大国的工具——它们发布的报告偏听偏信,专门攻击和贬低那些在人权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国家,中国就是典型受害者。

就此而言,那些试图歪曲和掩盖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进步及其对世界和平所作贡献的行为,既显得拙劣又荒谬可笑。对我们来说, 强调这些进步尤为重要,因为中国确实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作为人权捍卫者,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加强国际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坚决捍卫人权,共同应对那些妄图肆意干涉他国内政,践踏人权, 犯下反人类罪行,甚至威胁揭露其暴行的正义之士的人。

值此关键时刻,尽管前路艰险,但秉持真理、坚守原则与良知的人们必须团结一致,向世界证明这些霸权主义者——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不过是“纸老虎”。因为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胜利必将属于正义、真理和世界各国人民。

全球人权事业发展需要“共赢”模式

【阿根廷】何广思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充分享有人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一梦想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承诺和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从空间维度及地理角度来看,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发展阶段差异使人权表现形式和实现路径各有不同,但其本质上植根于共同需求 ——中国与拉丁美洲社会等多元文化体皆可体现这种共性。尽管相距甚远、文化迥异,但是这些地区在争取人权有效性方面立场一致,反而形成了价值与利益的共同体。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二者的需求高度相似。纵使相隔万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地区在全球人权治理方面却有相似的诉求。如今,尽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阻碍,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在逐步深化,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在人权辩论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已成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人权全球治理新愿景的紧迫任务。中国在人权实践中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些成就随着中国受到西方某些群体的政治攻击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中国也以全球事业为目标,因为中国在全球责任金字塔中崛起,在这个并非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恰当听到的多极化格局中,代表了弱势经济体的声音。中国始终坚持为促进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思想和方案,并致力于改善当前治理框架。这一进程不仅将改善中国人权的发展状况,更将产生“美美与共”的联动效应,最终形成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共赢”模式。

在寻求互利共赢的全球框架时,即在设计人权的全球治理框架时, 我们不应该争论哪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好,而应该坚守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防止人权成为政治霸权的工具。在探索这条道路的同时,必须切实保障人权,正如中国学者所言, “人权保障没有‘最优’的方案,只有‘最适合’ 的方案”。一些现代化风险既表现出挑战的全球性,更需要以全面合作思维来应对人类的共同课题。

全方位推进全球人权治理,已经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一种包含“共享”特征的“共存心态”既塑造了中国人际交往的方式, 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人权治理的多样性和利益诉求被视为典型的实践背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融合各项差异。当发展合作与全人类权益保障成为共同事业时,世界相互关联与相互依存的程度便与日俱增。

潜在的融合途径之一在于加强南南区域与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这些平台可以侧重于过去被霸权方式边缘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气候正义和数字包容性相关的议程。例如,通过中国—拉共体论坛,拉美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协调可以促进这些全球空间的制度化。同样,坚持互不干涉国家主权和尊重国家发展模式等共同原则,可以为更公平的治理提供规范性基础。

中国已着手解决绝对贫困这一历史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之一。即使不是最全面的,也是最具有普惠性的体系。拉丁美洲正高度关注这一进程,因为可以从这些政策中找到其迫切寻求的解决方案。同样, 为了避免盲目行事,必须承认的是,拉丁美洲地区及其学者虽然经常批评“全球北方”如何向南方强加规范,但这些批评所依据的研究往往仅是基于北方国家的资料来源 。

必须从政治层面上努力缩小与中国等经历了类似过渡的经济体之间的文化差距。与那些制度实践步伐更加坚实的国家携手合作,例如中国,有望在规范领域催生极具价值的创新。鉴于中拉两个经济体在反对种族主义以及发展基本权利普遍性原则等全球人权需求方面高度契合,二者可以将各自的经验贡献给这一共同领域。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