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事业也被誉为“春天的事业”。7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介绍,我国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朝着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经初步评估,《“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的11项指标将如期全面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的获得感真切、幸福感充盈、安全感踏实。”程凯说。
织牢织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网
全国有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是“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底线任务。
程凯介绍,截至2024年底,共有99.1万易返贫致贫残疾人家庭被纳入国家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了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通过持续实施党员干部帮扶、生活救助、就业帮扶、康复服务、集中和分散托养以及居家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帮带等措施和行动,解决或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兜底保障、康复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织牢织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网。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1050万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超2748万残疾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1万残疾人获得参保资助,各省(区、市)全部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与此同时,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残联等部门统筹协调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安排中央资金21.46亿元,支持122个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以及省级盲人按摩医院建设。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服务机构均超过1万家,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266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国已竣工残疾人服务设施4614个,总建设规模1664.8万平方米。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把提高残疾人特别是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完善与残疾人相关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逐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说。
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全面发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人生价值、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就业规模稳中有升,全国已就业的残疾人达901万,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231万;残疾人家庭年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20至2023年年均增速超过6.9%。
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让残疾人就业底气更足。程凯介绍,“十四五”期间,接受职业培训的残疾人超过217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进入互联网平台等新形态就业,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美丽工坊’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精彩亮相巴黎残奥会和纽约联合国总部。”
教育为残疾人托起梦想羽翼,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融入社会。“‘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保障残疾学生‘有学上’的同时,努力让他们‘学得好’。”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表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7%,在这一基础上,特殊教育正不断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法对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普惠性教育作出系列规定,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完善后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每年为上万名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目前,我国在校残疾大学生已超过10万人,近3年每年有3万余名残疾学生进入高校学习。
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
随着社会助残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渴望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呼唤更高水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十四五”期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实施,无障碍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各地也正推进完善地方立法。在相关政策法规支撑下,以《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为核心,涵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产品标准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迅猛,智能仿生手、导盲机器人等助残科技成果涌现,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新“利器”。发展助残科技创新被纳入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发展科技助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李东梅表示,“十四五”期间,通过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已有3000多个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上线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相关企业公益无障碍导航已覆盖69座城市,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在多地启用,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系统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