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促进人权教育和理论研究,普及人权知识,传播人权理念,推动人权学科建设,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暑期班“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余名师生参加,本届人权暑期班为期六天,围绕“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主题,开设了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课程,进一步推动人权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提升青年学者和学生的人权研究与实践能力。
6月30日上午,暑期班开班仪式举行。开班仪式由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华主持,校长马怀德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马怀德指出,中国政法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不断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坚定履行人权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对外交流三大使命。他强调,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塑造与人格的涵养。人权暑期班作为一项高水平、跨领域、国际化的人权教育实践,不仅是人权知识的传播课堂,更是理念交汇的对话平台,青年学子应以跨学科视角,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了解人权研究的重大议题,在多边、多元的交流中不断拓展全球视野与认知边界,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的法治人才。他同时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借此机会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中国人权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国际传播。
(马怀德致辞 摄影 卢云开)
开班仪式后,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首席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以“关于人权的几个基本问题”为题,作暑期班首场授课。徐显明从法律、哲学、政治、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了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权的概念和层次、人权的发展阶段、人权的历史演变等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思想深邃,引发学员们热烈反响。
(徐显明授课 摄影 卢云开)
6月30日下午,耶鲁大学法学院研究员、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龙大瑞(Darius Longarino)以“法院如何处理性骚扰诉讼”为题作报告。龙大瑞对2018-2020年间中国法院公开的涉性骚扰案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指出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民事证明标准、言词证据的采信度和刑法概念不当渗透三方面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法院在实践中可借鉴的应对经验,即评估证词的可信度、对印证证词的证据类型不作机械限定、将民事概念和刑事概念加以区分。
(龙大瑞授课)
7月1日上午,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留基委特邀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人才培训授课专家、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特聘专家李东林以“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及其监督机制”为题,结合其在国内劳动领域及国际劳工组织长达四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系统阐释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架构、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理念及其监督执行机制。李东林还特别针对同学们关注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项目申请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分享了宝贵的申请经验,引发现场学员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李东林授课)
7月1日下午,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高级项目主管黄群以“国际劳工组织促进性别平等举措”为题,系统梳理了全球妇女解放浪潮及联合国推进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脉络,精准剖析了当前性别平等事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对联合国与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框架的深入比较,引申出国际劳工组织着力构建的工作场所性别平等六维框架及其解决方案。
(黄群授课)
7月2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黄海华以“法律体系中人权的新进展”为题,进行精彩授课,为暑期班师生打开了理解人权保障的“中国视角”。在强调法治是人权最根本保障的基础上,黄海华主任系统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并深入阐释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人权保障立法的最新进展。
(黄海华授课)
7月2日下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顾问刘欣燕为暑期班师生带来主题为“国际人权法及人道组织在当代面临的挑战”的讲座。刘欣燕结合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及国际人道法的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代武装冲突中国际人道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机会。
(刘欣燕授课)
7月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世彦以“国际人权:法律与政治”为题展开讲座。讲座围绕国际人权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从1945年《联合国宪章》中人权条款的确立到1976年“人权两公约”生效的过程中,政治与法律的不断互动、相互影响,并介绍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的积极参与和历史贡献。
(孙世彦授课)
7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样本与法治理念”为题作专题授课。他系统介绍了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传统法定领域及新增法定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类型,并阐述了公益诉讼检察厅在人权领域的实践,例如“益心为公”检察志愿服务体系。邱景辉强调,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讲座还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检察公益诉讼在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取得的进展。
(邱景辉授课)
7月4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精武以“AI工具在法学研究中的功能定位与应用场景”为主题授课,他通过实例介绍了AI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从AI工具在学术研究中的功能定位、在部门法学研究中的使用以及在论文写作中的使用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法学学生如何合理使用AI工具。赵精武谈到,人工智能是辅助性工具,其发展目标是帮助人类回归人的本质,法律人应掌握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学会合理使用而非过度依赖AI工具,并指出善用而不依赖AI是数字时代法律人的必要技能,在为学员们厘清了技术应用边界的同时提供了具体方法论的指引。
(赵精武授课)
7月5日上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妇女和女童歧视问题工作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陆海娜教授以“联合国人权机制及其实践”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包括公约机制和宪章机制在内的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并结合自身在联合国工作的丰富经验,生动讲述中国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的实践,引发了学员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
(陆海娜授课)
在精彩的授课之余,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组织暑期班学员参观了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纪念馆及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史展,学员们积极响应、热情参与。
在钱端升纪念馆,学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求学之路”“学术丰碑”“法治实践”“精神传承”四大展区。展区内泛黄的手稿、珍贵的文献以及历史影像,生动地还原了钱端升先生赴美求学探寻救国之道、归国后积极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光辉历程。通过近距离感受馆内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学员得以深入了解钱端升先生为民族的自强独立而不畏强权、坚持斗争,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切缅怀杰出先贤,学习和传承优秀法学精神。
(学员参观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纪念馆)
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史展分为校史展和成果展两大部分,通过拱门红砖、校歌校训,讲述砥砺七秩奋进路,迈步法治新征程的法大故事。讲解员的介绍全面呈现了从北京政法学院时期至现今的学校发展历程,让学员们深入感受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轨迹以及学校与新中国政法事业同向同行、休戚与共的峥嵘华章。
(学员参观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史展)
7月5日下午,人权暑期班举行结业仪式。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华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们纷纷表示六天充实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林华做总结讲话,围绕“人权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高度概括了开办本届暑期班的意义、目的和宗旨,以“六个一”为主线介绍了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的职能和特色,深入阐释了高校人权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权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对所有参与暑期班授课的专家学者及学员们表达诚挚的感谢和祝福。
(林华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暑期班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五届,该课程免费向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及青年学者开放,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积极参与。人权暑期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内容创新,进一步推动人权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提升青年学者和学生的人权研究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人权教育的重要品牌项目之一。未来,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将持续搭建普及人权知识、推动人权学科建设、促进人权理论和教育成果交流的有效平台。
(合影 摄影 卢云开)
(图文|纪宇凡、孙美琪、刘文惠、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