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上午,“当代中国人权观”研讨会暨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生成背景、建构逻辑与价值取向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吉林大学法学楼A428会议室召开。该项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鲁广锦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本次开题报告会由首席专家鲁广锦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蔡立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出席会议并致辞。开题报告会特邀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齐延平教授,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毛俊响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鹏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与会专家、课题组成员及代表共20余人出席会议。
蔡立东教授代表吉林大学对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蔡立东教授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课题,而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又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今天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即通过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转换工作思路,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审视,从加强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的努力。蔡立东教授表示,吉林大学已经将人权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学校将全力支持人权学科建设,并通过搭建促进思想交流、学科繁荣的平台,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通过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加强人权教育与人才培养,不断在国际人权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曲红梅教授在致辞中宣读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关于“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生成背景、建构逻辑与价值取向研究”被立为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通知书。曲红梅教授指出,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当今世界,关于人权的话语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把中国的人权实践经验知识化、专业化、体系化,将其转化为人类人权文明知识成果,是摆在我们人权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吉林大学在人权研究领域一直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她表示吉林大学将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并预祝本课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为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发挥特殊作用。
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鲁广锦教授围绕课题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鲁广锦教授首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尊重和保障人权有许多重要论述,建构起了当代中国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是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思想核心和价值灵魂,对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研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鲁广锦教授指出,本课题所以能够得到立项,从根本上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客观要求。在谈到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而在谈到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可以认为,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语境内,建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是其中应有之义。他表示课题组将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在开题报告会上,重大项目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及其代表人分别做了发言,就各自承担的子课题向专家组作了详细汇报。
子课题一:中国人权历史知识体系研究
子课题一“中国人权历史知识体系研究”负责人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龚向和教授的代表朱姗姗副研究员进行了汇报。她表示,该子课题以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知识背景为主要研究内容,将从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如何对中国古代人权理念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梳理中国古代人权的思想史。她以《唐律疏议》中保护人身、财产的条文为例,提出归拢中国古代人权制度史的工作思路,并认为应以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的传入为起点,描述其与儒家传统文化碰撞与交织的中国人权转型史。本子课题的研究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为方法论指导,力求解决“如何形成中国古代人权知识体系,为后续课题服务”这一难点。
子课题二:中国人权哲理知识体系研究
子课题二“中国人权哲理知识体系研究”负责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进田教授的代表朱凤翔研究员进行了汇报。他以“中华文明的人权潜能及其世界意义”为题,指出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人权潜能,是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文化源泉。具体而言,一是中华文明以人本主义为源泉,为人权提供了主体前提。二是中华文明以仁爱为思想核心,为人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价值基础。三是中华文明以博爱为情怀,为人权提供了人道主义根据。四是中华文明以协同万邦、天下大同为理念,为人权提供了理想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以及当代中国人权哲学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建构中国人权的哲学基础理论。
子课题三:中国人权法理知识体系研究
子课题三“中国人权法理知识体系研究”负责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刘红臻教授进行了汇报。她提出四个研究思路:第一,论证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法理根基的确认依据,即为何将“人民人权”作为中国人权法理知识体系的根基。第二,阐释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法理根基的科学内涵,解读“人民人权”法理要义。第三,阐述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法理根基逻辑。以“人民人权”为基石,确立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以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权制度知识体系。第四,探讨人民人权作为法理根基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原创性与世界共通性,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时代化寻找法理答案。
子课题四:中国人权学理知识体系研究
子课题四“中国人权学理知识体系研究”负责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志强教授进行了汇报。他认为,学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以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为问题导向,提炼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最终充实学理体系。首先,从价值基础、构造层次、法律表达三大维度着手,完善基本概念。其次,从规范层面进行知识建构、知识构造和整合实施,深化人权跟法治间关系,解决基本问题。再次,基本理论要实现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以特殊性证明普遍性的两个超越。就三大体系而言,学科体系划分为语言科学、一般科学与具体科学;话语体系应当包含道德类型、政治类型、法理类型三种类型;学理体系主要是理论化,分层级的理论建构过程。
子课题五:中国人权价值知识体系研究
子课题五“中国人权价值知识体系研究”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尹奎杰教授的代表杨淞麟讲师进行了汇报。他指出,该子课题力图解决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总课题的历史论、哲理论、法理论、学理论提供价值依托,以构建起中国人权知识的价值高地。一方面通过对中国人权知识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总结并探讨中国人权价值知识体系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在试图回答中国人权知识体系与人类人权知识体系的价值关系。最终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知识体系对国际人权知识体系的价值起引领作用。
参加开题报告的专家组成员围绕开题报告展开评议,并提出诸多肯定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
南开大学常健教授认为,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是一个宏观命题。其中,中国人权知识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课题组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着重探究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基本定位、本土价值、世界意义以及相关的实践路径。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我们到底要在什么条件下,坚持何种人权主张,采取何种人权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保障以及发展人权,这都是课题研究所应当关注的。此外,课题研究不应局限于概念研究,也要兼顾从历史、社会层面出发的经验考察。
西南政法大学张永和教授认为,五个子课题需明确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相关的政策表达,尤其是避免历史与哲理视角的混淆,确保子课题之间的独立性与协同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当辩证地看待传统中的糟粕与精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如墨子思想蕴含的人权精神,从人的视角重新阐释古代思想。同时,构建中国自主法理知识体系需摆脱西方概念依赖,明确自主的概念以及内涵。从法律视角整合技术与规范,强化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三位一体的中国人权知识系统建设。此外,中国人权知识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团队团结协作,结合历史、法理、实践等多维度展开。
华中科技大学汪习根教授认为,该课题有四个意义:一是战略意义。人权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学科,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二是开创意义。课题具有创新性、集成性、系统性等多方面特征;三是学术意义。课题学术性强且具有批判性;四是引领意义。以此项课题为出发点,有望引领今后的人权研究。汪习根教授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理清逻辑关系。明确法理、学理、哲理的关系,三者间的关系应当层层递进;二是强调创新价值。知识是一个完善的观点,而体系是知识集成化、系统化的产物。应当以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探究如何融合新的概念命题原理;三是强调要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齐延平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课题本身的价值,并提出四点意见:其一,要明确中国人权知识体系到底是一种普适的世界性知识体系,还是只针对中国的本土性知识体系。其二,要厘清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基本属性,明确这一知识体系到底是特殊性的还是一般性的。知识体系涉及哲学及价值观层面的探讨,故而其追求应是一般性的。此外,知识体系既然涉及哲学和价值观层面,就必然是建构性而非逻辑性的。其三,要探讨如何回归传统文化,讲述好中国的人权故事。其四,要将知识体系中跨学科的学说统合起来。
中南大学毛俊响教授针对课题提出了若干看法与建议:一是处理好“两对关系”。处理好历史、哲理、法理、学理以及价值等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处理好人权与“六个坚持”之间的关系;二是关注“两个背景”。人权知识体系是基于对于实践的总结而产生。其中,全球人权治理是构建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重要参考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则是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实践背景;三是实现“两项任务”。建构与完善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哲学基础与体系构成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使命,课题研究要提出标识性概念,创新研究方法,编纂反映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教材。
吉林大学何志鹏教授认为,人权知识体系构建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知识需超越个人主张,形成共识且获外界认可,而非单一意见。其次,构建人权知识体系需依托四大资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中国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相关成果,并且需要对理论进行甄别、提炼。最后,提出“双线并行”构建路径,一方面,从体系到知识,先搭框架再填充。另一方面,从知识到体系,基于现有知识与需求搭建。
最后,首席专家鲁广锦教授对专家组提出的评议内容特别是研究建议表示感谢。鲁广锦教授最后强调,本课题将通过对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生成背景、哲学基础、法理要义、学理特质、价值取向等的深入研究,厘清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基本范畴、主要内涵、范式特征、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探究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整全性和科学性,努力建构既符合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权知识体系,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人权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