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治理以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根基,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系统观念为指引,通过制度自适应性提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践注入强劲制度动能,也为全球民生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人民至上的价值向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向度,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发展与民生的有机统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治理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系统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象化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体系,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需求,并进一步拓展至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多元权益,实现了从“生存权保障”到“发展权赋能”的历史性跨越。通过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深化养老保险改革,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扩面,促进医疗保障升级与住房保障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向度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更在实践中赋予其新时代的实践内涵,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生治理理论体系。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民生治理实践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通过系统性解决贫富差距、区域失衡、城乡分化等结构性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需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政府与市场协同、物质与精神并重、代内公平与代际可持续的治理框架。在实践逻辑上,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其中,初次分配注重市场效率与劳动价值提升,通过技能培训、就业促进等手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分配强化税收、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重点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三次分配依托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培育“先富带后富”的文化自觉。
民生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将民生需求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制度创新破解结构性矛盾,把财政支出重点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以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等“关键小事”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印证了“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的深刻内涵。中国民生治理的实践表明,民生保障与经济增长并非此消彼长,而是通过民生投入激活内需、内需拉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发展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系统集成的实践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治理的实践创新,以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通过制度重构、技术赋能与标准升级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民生保障与治理效能的协同演进机制,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智慧。
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制度设计中坚持系统观念与底线思维。因此,需着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健全基础性保障制度框架,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持续,筑牢民生安全底线。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鼓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扩面提质,引导商业保险开发差异化产品。最后,构建全周期风险应对机制,创新新业态就业者参保机制,形成“兜底保障保基本、市场供给提质量、社会参与补短板”的民生安全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保障根基。
推进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供给变革。一是以数字技术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构建全域联动的数据治理中枢,推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政务数据跨部门共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的便捷服务。通过养老金智能核发、医疗费用自动审核等流程再造,践行“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理念,切实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以智能服务破解重点群体难题。开发适老化、亲幼化数字服务平台,推广语音导航、远程代办功能,以技术温度弥合“数字鸿沟”。三是以数据驱动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全国统一的民生诉求响应平台,实现“接诉即办、未诉先防”,以科技创新推动民生治理现代化。
建立标准引领法治护航的质量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构建民生质量保障机制须以标准化、法治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民生服务规范化水平。一是以标准化建设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构建覆盖全民的民生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医疗保障服务标准化框架,完善动态监测机制。二是以法治化建设践行社会公平正义理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欺诈骗保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用法律武器守护好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三是以智能化监管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智能化动态监管模式,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智能风控,加强民生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普惠共享的效能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治理的效能向度,以制度效能转化为实践标尺,在普惠共享中书写为民初心,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创新,构建起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普惠共享体系。
公平性跃升的系统性突破。一是以智慧调度推动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智慧资源调度系统,深化教育、医疗、养老资源跨区域流动与下沉,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资源配置网络。二是以制度创新保障各群体权益。探索分群体保障“适配器”机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残障人士等群体,建立弹性参保制度与精准救助体系,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施策。三是以技术赋能实现普惠适配。构建全周期数字体系,推行数字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改造标准,优化线下服务实体网络。
品质化升级的范式转型。一是以生态福祉转化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环境治理成效转化为民生获得感,建立生态补偿与民生政策联动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二是以文化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文化赋能的基层供给网络,以数字化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打造城乡一体的“云上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足可及可达。三是以创新治理举措提升民生温度。聚焦民生需求导向,优化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建立以“民生服务响应速度”与“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
可持续创新的制度韧性。一是以人力资本迭代激活新质生产力。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投资于人,推动人力资本迭代升级。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聚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推动劳动力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二是以代际平衡创新应对老龄化挑战。不断精进社会保障的代际平衡设计,优化养老金精算模型与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积极老龄化战略,推动银发人力资源开发,完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三是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共富根基。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嵌入基层治理单元,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夯实可持续的治理根基。
(作者系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