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王炳权: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2025-05-07 15:25:13来源:《国家治理》2025年第8期作者:王炳权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微观空间领域体现为将基层治理平台打造成为提升人民议行合一民主能力的大学校,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使每个个体身体力行地与他人和集体沟通交流、妥协合作、共同决策,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大环节环环相扣、节节交织,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的意愿和建议都能得到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反映,进而转化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指导意见、规章政策和法律条文,并在治理实践中以“答不答应”“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标准衡量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对人民意志的贯彻落实情况。在全球治理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人类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人民至上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做出这极有历史穿透力的论断,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正反两方面总结了自1921年以来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随后又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世界各国人民在与各类法西斯势力、反民主势力和一切帝国主义势力伟大斗争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前景,并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具体内涵,得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伟大论断,指明中国一定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2023年12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述并接续了毛泽东同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极具历史穿透意义的伟大论断,同时向其注入新时代要素,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享有更广泛、更真实、更便捷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几十年来,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形态持续丰富、人民民主权利充分保障、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这其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人民观决定民主观,民主观反映人民观

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先民“敬天保民”的国家政治观与“受命于天”的自然权力观近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且一开始就保持了“民为神主”(神意依靠民意来表达)的天人互动关系。上古中国这种“视民如伤”“得民者昌”的思想在后续千年的传承中被儒家继承发展,并被系统阐释为“君舟民水”“民贵君轻”的重民论、民本论人民观。不过这种重民论、民本论的人民观虽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但也仅是将其视为为维护统治而不得不尽力争取和小心利用的一股力量。君舟民水,蕴含着“水无常形,人无常情”的意味,警示君主统治必须安民、惠民,若稍不留意缺少安抚控制便可能海河横溢、江山动荡。相较于其他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颇具工具主义和手段策略意义的重民论、民本论人民观确在漫长的历史渐进中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的物质条件,助力创造了奇崛瑰丽的古代中华文明。

在古代中国民本观稍具雏形时,人本观的萌芽也在西方文明的胚胎中孕育。荷马史诗的时代,“个体”与“自我”等概念已经开始流传,至古希腊的黄金时代,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围绕“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等命题将自由人设置为精神层面和物质世界的中心,已经触及到了“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辩证关系中“人是目的”这一矛盾主要方面。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以个体的人为中心的人本观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最为有力的理论工具。以个体自由为目的的西方人本观也无法在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构建中找到人民大众的主体形式,其或如卢梭一般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汇聚起一个虚无缥缈的公意集合,或如黑格尔一般关注历史长河中的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等特殊个体。建立在这种人民观上的民主,有且只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主义民主。对此,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之一的乔万尼·萨托利就论述到,对于西方文明来说“要么是自由主义民主,要么什么民主都不是”。这种在民主观上的教条和执拗,既以西方式现代化成就为“底气”,又以文化霸权的形式为之续命,掩盖了其片面性,阻塞了其完善发展的通道。

唯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仅脱离了纯粹抽象的概念擘画,而且穿透了纷繁复杂的现实表象,发掘了无产阶级这个人民大众的真正主体,找到了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凝结自由人共同体力量的领导者,论证了“每个人只有作为别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把自己当作目的才能成为别人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彻底破解了长久以来困扰东西方文明的人在个体与集体、手段与目的四种因素交叉而织成的矛盾,指明了人民大众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国家主人地位后,坚持不懈扩大政治民主权利、持之以恒释放社会民主效益,最终建成人类真正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历史进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科学性意味着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意味着在解放意义上结束了人民观上统治阶级“虚假意识形态”的叙事,还原了人民观的人民性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人民观中有很多重要元素与马克思主义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人民观的文明基因,纵贯千古的“君舟民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熔炉中被铸造成为了永固九州的“人民江山”,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至上”观念的指引下突破了一时一域的时空场域而应运生发。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既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即国家机关和暴力机器消亡,社会被自由人的联合体取代的历史图景。这就意味着,人民只有同时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自觉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动地促进国家机器暴力机关消亡的历史进程,坚定地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进步,人民自觉地摆脱对各类束缚关系的依附和依赖,能动地创造和推动以上的历史进程中,“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民主以天赋人权为起点的哲学构建和以人民主权为支柱的民主共和国国家形式的构建是氤氲着工具意味的。措辞规整但内容空洞的各类宪法条文形式上确认了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资本当局利用国际市场上超额盘剥来维持国内难以持续的高额社会福利政策,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假象。人民在名义上享受着身为国家主人的殊荣,在现实中却无法获得身为社会主人的根本利益。西方民主理论或许能实现人民在名义上是国家的主人、在形式上是社会的主人,但却无法使其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因为在这套制度下,西方民主所囊括的各类精巧的分权制衡设计、斗而不破的政争合作、细致的选区划分与投票技术褪去了人类挣脱枷锁的神圣光环,其在某种程度上操控了“利维坦”,但却未改变“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这个“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取得一般人的发展” 的事实。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西式民主肉眼可见的退化、极化和劣化:在民主选举这个人民本该受到教育和智育,发展自身管理国家机器能力的过程中,却受到来自不良政客及其背后利益集团的一轮又一轮的“娱民”与“愚民”宣传轰炸,选民对国家政策意见的选举退化成在选票上对具体选举人的勾选,使本该通往自由发展道路的民主选举成为自己套在自己身上且愈发紧缚的枷锁。多党民主令所有的政治议题都胁迫敌对党团采用“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9]的方式来推进,日趋极化成为否决政治。这进一步导致其愈加积累的国内矛盾不加限制地向国际社会投射,接连不断的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使“民主和平论”的假说成为彻底幻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频频被打断,当前西式民主仍有进一步劣化的可能。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关于“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的基本论断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通行的准则。但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反映了相较于人体能和智力增长带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增长、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人协调与自然关系能力的增长,人协调处理人与人关系,即处理人民内部自身矛盾的能力是更加本质的能力。那种以虚幻权利为出发点,损害其他个人、多数个人乃至一个阶级、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排他性、竞争性和侵略性的民主必然无法实现人的解放以及全面且自由的发展。唯有人民民主,这种从人的本质而非任何虚构的权利出发,将“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并推动走向自我解放的伟大通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迈过百年历程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我国社会以及外部国际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得“来路”和“前路”的交接点日益模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恰逢国际社会进入新一轮的动荡变革期。这些矛盾关系相互嵌套并交织演化,成为我国各类政治社会现象的新特征,这一切都急切呼唤一种新的民主观来充当破解当前复杂矛盾的“钥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一方面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这种积累带来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另一方面是高投入低效益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一直迟疑和等待,不仅会丧失窗口期的宝贵机遇,而且还会耗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将民主精神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贯彻,这使我们在制定国家战略、设计发展规划时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真正实现“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前半程跑得太快,后半程就可能体力透支;前半程跑得太慢,后半程又可能跟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的马拉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不遗余力把改革推进向前解决历史遗留矛盾的同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来。

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人民参与基层治理。要保证人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人,就要使人民可以力所能及、方便快捷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各项公共事务中来。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微观空间领域体现为将基层治理平台打造成为提升人民议行合一民主能力的大学校,既清除一切由官本位观念、权本位观念和形式主义带来的治理“内卷”,又要破解对公共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躺平”,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使每个个体身体力行地与他人和集体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共同决策,在多方利益交织的社会中通过民主实现自身利益表达,通过集中找到平衡发展集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表现在人民的意愿表达被国家聆听并接纳、人民的经验智慧被运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人民的权利被国家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大环节环环相扣、节节交织,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的意愿和建议都能得到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反映,进而转化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指导意见、规章政策和法律条文,并在治理实践中以“答不答应”“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标准衡量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对人民意志的贯彻落实情况。“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民主最重要的体现,保证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就是要将国家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民生这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业上,不断发展和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用民主来实现公平和正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真正的民主应该是人民自我发展的结果。“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蕴含的人民观在我国一国范围内表现为“人民至上”,在世界舞台上则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般形态,是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新时代表达。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揭示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根本奥秘,更倡导“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增强人民发展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创造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发展局面。”在全球治理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人类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确保每一个自由个体都真正平等地拥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结语

人类全部政治历史的现实之处就在于其既没有也不可能从一个真空原点出发进行推理演绎。对此,马克思论述道:“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人民大众若想主动创造和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就必须正视过往历史和未来发展间的矛盾,平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西式民主往往只能侧重于选民当前利益、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人一策、一党一策、一时一策的模式就只能在历史周期循环的漩涡中不停来回打转。

人民观和民主观,不是单纯的所谓“宏大叙事”,实践性是其鲜明特性,它们来源于实践,也要走入实践,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在实践中继续发挥理论伟力,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至上不是空谈坐论,它要求时时刻刻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不是装饰品,它的一切意义都要在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中体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更是在发展民主服务群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实践中不断体现的。

新时代“人民至上”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互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积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学习、躬身实践中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发掘汇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治国理政的无穷智慧、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和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并将其转化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YZD018)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