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周末双休还给学生”引热议 教育部强调
深化依法治教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
近日,浙江、江苏、山东、湖南等多地出台文件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的消息引发家长关注和热议。大多数家长赞同“把周末双休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但也有个别家长担心此举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甚至加剧教育分层。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周末双休是学生享有的法定权利,严禁学校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学生补课或变相补课,既是深化依法治教的刚性要求,也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选择。
划定禁止假日补课红线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公布几起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存在违规利用假期给学生补课的行为。
教育部强调,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各地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
教育部的通知无疑亮明了对“普通高中周末双休”问题的态度。事实上,禁止利用假期给学生补课一直是教育部划定的“红线”。《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严禁学校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
当前多地推行的高中双休政策依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4年10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指出,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是法定的休息权利,任何组织与个人均不得侵犯。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这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刚性要求,在法律与政策面前,不存在也不允许有弹性与变通。
追责问责违规补课行为
从1995年起,我国中小学便开始实行五天学习日。然而多年来,在成绩和升学等诸多压力下,一些地方的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开始逐渐把双休变成单休,在周末组织学生集中补课,或通过提前返校、强制在校自习等多种方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这类现象在毕业班中尤为突出。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要从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做起,要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休息和闲暇权益。”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看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系统必须将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办学治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作为“底线”,将禁止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建议,对占用学生睡眠、运动、休息时间,让学生提前到校上课、延后放学时间,围绕升学考试科目长时间重复训练,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违规补课复习备考的行为进行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纳入对学校书记、校长的考核。此外,建议将剥夺学生休息权、违规组织补课等牺牲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功利性行为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
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出,要对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对出现此类违规行为的学校,要严肃查处;对查处不力、敷衍塞责的地方,要约谈教育部门负责人,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经费奖补等方面予以降档扣分处理;对顶风违规、屡禁不止的学校,要严肃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责任,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依法依规予以处分;对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相关责任人,要作为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尽管相关部门对学校节假日补课划定了红线,并要求加大力度落实高中双休制度,但一些家长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大多数家长支持“减负要从还学生周末开始”,认为劳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忧,实行双休后,孩子在家学习效率低;有的家庭会给孩子报补习班,会进一步拉大学生间的差距;高三阶段正是要劲的时候,没有学校的统一安排和督促,会给学生带来更大压力……
对于家长的不同看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理解,毕竟当前考试招生的方式没有改变,高考成绩依然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核心。
“一些学校或家长认为学生在校时间越长,学习时间越多,对分数就越有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储朝晖指出,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时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即便周末两天都在学校上课,学生也可能因长期处在被动的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下降,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反而造成成绩下滑,适得其反。
储朝晖认为,双休日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的窗口,给学生的成长留出喘息空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好处,也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教育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褚宏启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学校的教育政绩观,不再以升学率等作为衡量区域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和整体转型的有效指导,使学校尽快完成教育生态的重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