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动态

讲座回顾 | 杜晗教授人权前沿讲座系列

2025-04-30 09:46:33来源:复旦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向法问道

2025年4月8日至4月11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国际法教授及和平研究院主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负面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阿莱娜·杜晗(Alena F. Douhan)教授在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暨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围绕制裁与人权、网络空间与人权等前沿问题为复旦大学师生带来四场学术讲座。

杜晗教授是国际法与数字人权领域的权威学者,同时担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负面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对相关主题的实证研究。她从国际法、国际人权法角度全面地分析了单边制裁对人权享有、工商业、国家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网络空间和数字时代对人权带来的挑战,为听众提供了兼具全球视野与落地实践的学术盛宴。本轮人权前沿系列讲座吸引了200余名校内外师生、国际法学者及跨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参与,现场互动深入,反响热烈,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讲座一:单边制裁和过度遵从的人道主义影响

2025年4月8日,杜晗教授的第一场讲座 “单边制裁和过度遵从的人道主义影响”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法学楼202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暨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副主任陆志安副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杜晗教授以联合国系统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单边制裁与过度合规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基本权利的深远冲击。讲座指出,尽管单边制裁常以保护“共同利益”(common good)为名加以合理化,塑造制裁国与被制裁主体之间的“好坏”对立,但其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国际法依据,而且目标选择模糊、执行方式高度扩张、缺乏有效事后救济。私主体为避免制裁风险,往往会选择过度合规(over-compliance),进一步扩大制裁的负面影响。更无奈的是,范围狭窄的人道主义豁免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有限。

杜晗教授进一步指出,金融断链、物流封锁、名誉施压等单边制裁方式及其过度合规的后果,系统性地影响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粮食、教育、水资源、住房及获得司法救济等基本人权,特别是对弱势群体造成持续伤害,冲击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同时,律师、法官甚至国际法院自身也在制裁机制中受限,司法可获得性遭到结构性削弱。

讲座最后呼吁加强应对、补救与赔偿机制,建立更系统的保障架构,防止单边制裁在人权领域造成不可逆的制度性伤害。

针对杜晗教授的讲座内容,校内外同学围绕现行制裁结构背后的控制逻辑、如何借助国际法让强国遵守国际人权原则、国际法院“伊朗诉美国对伊制裁违反两国相关条约一案”等等话题,与教授展开讨论,杜晗教授给出了充满洞察力的回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讲座二:单边制裁与国际公法:定性及面临的挑战

2025年4月9日,杜晗教授的第二场讲座 “单边制裁与国际公法:定性及面临的挑战”在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举行。本次讲座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跨国法论坛”联合举办,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副教授梁咏博士担任主持人,陆志安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杜晗教授在现行国际法框架下考察了初级制裁、单边制裁与制裁执行机制的合法性争议;讨论了过度遵从泛滥的原因及其人道主义影响。杜晗教授指出,初级制裁适用广泛,其合法性需要逐案判断,重点在于:制裁来源国行使主权是否遵守国际法;范围是否超出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授权;是否有证据证明制裁对象存在过错。而单边制裁往往根据意识形态制定,有对制裁对象进行有罪推定之嫌,罕有国际法上的依据。对于制裁执行机制,域外管辖是否具有符合国际法的连接点,点名批评(naming and shaming)是否影响了正常的贸易与法律服务,都是可能存在的法律争议。

由于次级制裁的广泛使用,企业倾向过度遵从,以避免高额经济损失与名誉风险,这导致制裁的影响远远超出制裁对象,受制裁国的普通国民、依赖管制物项的弱势群体都是潜在的受害者,从而最终产生广泛的人道主义危机。杜晗教授指出,制裁对国际公法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条约法、国家责任法、国际法原则、豁免法、国际贸易法和国际人权法等领域。

针对杜晗教授的讲座,校内外师生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运用国际法应对单边制裁及其人道主义影响、基本人权受制裁影响的个体如何寻求国际司法救济、举证责任在国际法的运用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杜晗教授对听众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讲座三:制裁、工商业与人权

2025年4月11日中午,杜晗教授的第三场讲座 “制裁、工商业与人权”在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举行。本次讲座继续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跨国法论坛”联合举办,复旦大学法学国际法副教授院朱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特别邀请天津大学法学院于亮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杜晗教授从国际法和人权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面对制裁的人道主义影响,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责任分配,探讨人权必要勤勉义务(due diligence requirement)的边界。此外,杜晗教授还介绍了她起草发布的《制裁、商业和人权指导原则》(the Guiding Principles on Sanctions,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目前的进展情况。

杜晗教授认为,制裁对工商业的人权责任的影响在于:第一,制裁的人道主义影响往往超出特定的受制裁产业,产生外溢效应,导致受制裁国难以以合理价格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制裁来源国通常通过软法实施次级制裁,这加剧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合规成本上升,更频繁地受到各类处罚;第三,为避免遭到制裁来源国的处罚,金融行业过度合规,超出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授权范围冻结财产,导致人权条款难以落实;第四,受制裁国无法接入SWIFT等金融基础设施,为规避制裁、获取外界资金,通常使用现金交易,导致透明度下降,洗钱、腐败泛滥;第五,制裁来源国将举证责任推卸给受制裁者,相当于对受制裁者进行有罪推定,违背了无罪推定的人权保障原则。

杜晗教授随后介绍了《指导原则》的工作进展。《指导原则》以《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等标志性国际人权文书为基础制定,旨在为国家、国际组织与企业在制裁中遵守人权义务提供指导,降低过度遵从的人道主义影响,保障受制裁国居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受影响。为避免国家与企业面对制裁的人道主义影响相互推卸责任,《指导原则》指出,任何国家都有义务遵守国际人权法,维护法律确定性,避免本国企业的过度遵从,而单边强制措施的域外适用,尤其是次级制裁,违反了国际法;企业则需要尽注意义务(duty of care)保障人权,避免对单边强制措施的过度遵从;任何利益相关方的救济权,尤其是司法救济权,不应受到制裁影响。

在与谈环节,于亮副教授发表自己的意见。他首先同意杜晗教授讲座的基本观点,同时认为对单边制裁措施的认定需要进一步厘清,最后对美国目前实施的高关税措施是否构成单边制裁与杜晗教授进行了讨论。

随后,针对杜晗教授的讲座,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刘雪红副教授、维也纳大学汤姆斯·耶格尔教授等校内外师生围绕我国组织和个人如何执行反制措施、报复措施的国际人权法限度、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积极讨论,杜晗教授与提问师生进行了深度互动。

讲座四:数字时代的人权

2025年4月11日晚,杜晗教授的第四场讲座“数字时代的人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3108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与复旦大学青年法学会“「法学+X」计划”联合举办,围绕“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与人权保护”主题展开深度探讨。讲座吸引了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及计算机学院等的百余名师生参与,由青年法学会会长22级本科生俞哲灏同学主持,法学院副教授陆志安担任与谈人。

杜晗教授首先从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切入主题。她指出,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数字环境,具有无明确物理边界、高度匿名性、跨国性和技术依赖性等显著特征。这些特性使得传统的以领土主权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杜晗教授强调“我们不需要创造全新的‘数字法’,而是要让现有法律体系更好地适应数字环境。”她系统梳理了《联合国宪章》、国际人道法、人权公约等现有国际法框架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问题,特别分析了网络攻击是否构成《联合国宪章》第2(4)条规定的“使用武力”这一争议性问题。杜晗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数字时代,国际法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科技巨头通过平台规则、数据治理政策等方式,实际上在行使着准立法权,这种现象她称之为“国际法的私有化”。以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政策为例,这些由私营企业制定的规则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实质性的法律效力。

杜晗教授随后聚焦网络战的国际法规制。她详细解读了构成“武装攻击”的三个核心法律要件。针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这一热点问题,杜晗教授特别分析了《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6条关于“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和装置”的特殊保护制度。她通过多个案例比较,说明核电站、大坝等设施与金融系统、政府网络等民用设施在法律保护程度上的差异。当黑客攻击导致大坝溃堤,其破坏力不亚于传统军事打击,但我们却缺乏明确的法律归责机制。她进一步指出,当前国际法在网络战领域最大的困境在于归责难题,特别是当攻击通过非国家行为体实施时,如何确定国家责任成为亟待解决的法律难题。

杜晗教授接着系统梳理了和平时期网络犯罪的国际治理框架。她重点解读了《布达佩斯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确立的法律体系。杜晗教授特别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形态正在快速演变。加密货币洗钱、AI深度伪造、物联网设备攻击等新型犯罪给国际治理带来全新挑战。她以近年来频发的“勒索软件即服务”案例说明,网络犯罪已经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而现有国际法律框架在应对这些新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

杜晗教授最后重点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人权保护的影响。她分析了网络空间对现有的具体人权的影响与挑战,强调需要在个体权利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变得极为便捷。商业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数据,用于精准营销和商业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表达观点和获取信息的广阔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言论自由。然而,网络空间也成为了虚假信息、仇恨言论和网络暴力的温床。在个人权利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需要技术、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陆志安副教授对杜晗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听众亦从中获益匪浅。同学们围绕国际公法与公共网络空间治理向杜晗教授提问。杜晗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陆志安副教授代表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暨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向杜晗教授颁发了感谢状,感谢她给复旦师生带来四场精彩的讲座。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