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8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人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李红勃在“分论坛二”上作题为《中国人权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呈现方式》的发言。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发言摘要:
人权话语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提升国际道义影响力的手段。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传播中国人权话语,是提升国家道义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权事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当有意识地总结自己的人权经验,形成和传播自己的人权话语,以此参与和推进国际人权事业的进步。
要深入把握中国人权话语与西方人权话语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人权发展在思想源流、价值起点、权利重点及其实现方式方面存在差异。从上述基础出发,中国人权话语的建构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的民惟邦本,中国传统佛教里面的慈悲情怀、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一种东方式的解释世界的宇宙观、哲学体系,为中国的人权话语提供了一种思想框架理论模型。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人权领域,比如在减贫领域、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三,我们讲中国人权话语时决不排外,也决不闭关。我们相信尽管在人权的理论上有所差别,但是共同保障人权一定是世界共同的目标。
中国的人权事业,不仅要做好,也要讲好,即用最佳的方式来呈现和传播人权话语。一般来说,人权话语可以被简单分为三种类型,即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而不同的话语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播。
总之,构建中国的人权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的人权话语,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人权进步,也会对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构建和传播中国人权话语的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包容,与其他国家开展理性务实的对话与合作。在人权话语领域,我们要尊重差异,真诚交流,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