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展望 - 分论坛二 - 中国人权网

曹燕: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展望

2022-11-14 16:55:58来源:中国人权网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8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人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曹燕在“分论坛二”上作题为《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展望》的发言。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发言摘要:

  坚持劳动关系中国之治是我国劳动关系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史,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成功,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坚持党对劳动立法的领导,以党的劳动政策指引劳动立法,始终保持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遵循了劳动关系治理的一般规律,使其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性,被赋予独特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尊重劳动的思想传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劳动政策和法律制度,彻底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学歧视劳动的思想传统,摆脱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治理模式的桎梏,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权,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劳动政策的总目标,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治理相结合,不断丰富并完善了我国劳动关系法律治理体系,推动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持续向前。

  我国劳动关系治理历经百年风雨,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态势,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就是始终坚持党对劳动立法的领导,以党的劳动政策指引劳动立法的发展,劳动立法与劳动政策始终协调一致,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以解决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为目标,确保劳动立法的目的性,依法保障劳动关系的平稳运行。

  新时代劳动关系治理应当遵循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以党在新时代的劳动政策目标为指引,不断完善我国的劳动法治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治理目标和制度框架。2019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明确要求确保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平等,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作为保障民生福祉的重点。这些政策的出台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政策的目标体系,为我国劳动法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未来我国制定基本劳动标准法时,应当统筹考虑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公平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益,在将非正规劳动者纳入劳动基准法保障的范围的同时,以特别规定的立法形式给予其不同于正规劳动者的保障待遇。再通过身份转化的规则,确保从事非正规劳动的劳动者获得正规就业的均等机会,如此既解决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劳动权益制度性保障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法律保障的供给平衡问题。

  其次,优化和完善基本劳动标准立法的顶层设计,在持续完善我国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卫生和特殊人群保障的劳动基准法制的同时,要加强反就业歧视等维护劳动与市场公平秩序的立法,促进机会平等,创造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再次,我国劳动标准形成机制的构建应统筹考虑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国有企业劳动标准的形成,一方面要坚持贯彻劳动定额等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应将劳动定额管理与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机制相结合,加强社会对话机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应强化劳动标准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工会桥梁与纽带的职能,创新工会的工作方法,形成不同于西方集体谈判机制的集体协商机制,并为其提供权利基础,这是构建中国特色集体劳动关系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以落实三方机制为契机,着力构建全国统筹的系统化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制度体系,我国现行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为了及时高效地处理重大突发的劳动关系问题而设立的一种临时机制,为了持续有效地防范劳动关系的系统性风险,保障劳动关系稳定,有必要将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实体化,建立全国统筹的协调政府各部门参与的综合处理重大劳资争议,防范劳动关系系统性风险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