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学分为和平研究、和平教育与和平活动三大领域。和平不仅是没有战争,而且意味着消除饥饿、难民、污染、歧视等问题,从而创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全球环境。全球化世界的特征之一是跨文化、跨宗教和跨民族,政治行为和管理措施面对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其基础主要是人际交往的共同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可能做到既承担责任又远离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学(Peace Studies)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和平研究、和平教育与和平活动。和平研究集中于知识分子和学术的层面,包括所有相关学科,比如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宗教研究、法学、经济学等,和平是所有研究的价值导向。和平教育主要是各类学校基于和平研究的和平课程,其目的是获得如何通过非暴力实践实现和平的知识和技能。和平活动包括维护妇女或儿童的权利,防止性暴力,抗议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反对种族歧视的解决运动,甚至包括动物保护。和平活动的实施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可以是某个社会倡议活动或和平运动。和平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公正与和平的世界,重点探究如何用和平方式实现和平。
在和平学范畴内,没有战争只是一种消极和平。和平学特别关注另一种和平——积极平的构建,其内涵超越了传统和平的定义。积极意味着消除了饥饿、暴力、践踏人权、难民、环境污染等问题,它意味着创建了一种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富裕生活和体面生存。和平学提出了积极和平的概念。积极和平包括获取食物和干净的饮用水,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既有身体伤害的安全,又有其他的不可侵犯的人权,“公正的和平”是和平的唯一的可持续的和平形式。
2016 年联合国通过的《和平权利宣言》中主张人人有权享受尊重与和平的权利,将“和平权”作为一项重要权利纳入人权范畴。战争的循环发展最终只能致使地球的毁灭。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必须进行一种新的思考,战争不能再作为人类的一种手段,否则人类消亡的日子将很快降临。这个新的思考,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用非暴力的方式实现冲突转化,实现世界的和平。
(刘成 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 |
首页 > 专题2017 > 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观点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