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五大建设”整体推进,使我国人权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阶级。伴随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更加自信、更加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论断,也可以成为我们人权自信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一是不忘本来。不忘本来的根本就在于把握中国人权文化的本质。第一,善于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卓越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的滋养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古为今用”的中国人权文化基因,是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来源之一。第三,传承中国文化基因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当代中国人权文明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简单“回到复古”中去。
二是吸收外来。吸收外来的根本在于把握不同人权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规律。第一,善于批判吸收西方乃至整个人类人权文明成果。人权文明发展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而固步自封的,而应该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合乎规律的借鉴与升华。第二,善于加强各种人权文明平等的交流互鉴。第三,“洋为中用”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中国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而决不能“全盘西化”。
三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根本就在于把握人类人权文明的发展大趋势。第一,善于直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沃土。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疑也是创新和发展中国人权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第二,善于进行当代中国人权的理论创新。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创新发展。第三,善于进行当代中国人权的实践创新。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不仅为人类贡献中国的人权话语、中国的人权故事,而且贡献中国的人权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