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国自2009年始,先后制定并实施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成为影响和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规划作为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构成了中国人权事业快速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走上有计划有成效地全面推进人权保障的新阶段。在这些人权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各项权利,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是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已实施完毕。为了解其实施情况,记者和有关专家最近在上海、浙江、湖北、内蒙古、重庆、山西六省市进行了走访调研。介绍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特点和实施情况,聚焦各地在保护和促进人权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张万洪 | 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幸福生活的计划书

我国自2009年始,先后制定并实施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些规划作为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构成了中国人权事业快速发展的里程碑。在这些人权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各项权利,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点击详细]

赵树坤:推动人权事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1993年6月14日,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建议各国制定人权行动计划。我国制定和实施人权行动计划已有1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合法权利、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及时总结该方式在人权促进上的经验,不断健全完善该方式,助力新一期人权行动计划出台,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点击详细]

【本网】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

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实施老龄互助关爱工程,构建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目标和任务之一。2021年5月11日,中国人权网记者走进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点击详细]

【本网】万里长江 美在荆江

观音矶,雄踞于荆江三大湾的沙市河湾,享有“天下第一矶”的美誉,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治水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大保护”的大前提下,荆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美化,昔日的“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已经变成了“万里长江 美在荆江”。[点击详细]

做强就业帮扶 做足养老服务——人权事业发展的三晋之光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省历史悠久,号称“表里山河”。五月艳阳天里,记者一行探访三晋大地,目睹摆脱贫困后的山乡凝翠、整治环境后的河川如画,追寻发展故事里普通人的人生轨迹,捕捉安居乐业里平凡人的幸福笑脸,见证人权事业发展的三晋之光。[点击详细]

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示范效应:一名大学生改变一个村

“小心点儿铺管子,千万别把苗压坏。”5月伊始,齐晓景在田间地头忙活起来,40多个大棚种植哪个品种的蔬菜、30多名合作农户今年如何创收、乡村旅游如何发展,都等着她布局。1984年出生的齐晓景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展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当家”,农户们经常来找她取经,请她帮着选品销售。[点击详细]

【本网】杨浦滨江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5月10日,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成果采访团来到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杨浦滨江,这里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之最”。滨江一带绵延十数里的工厂区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具有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点击详细]

【本网】和谐社区 共有家园——走进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靠近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复合型社区,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0多名境外人员在这里居住、工作、学习,被称为联合国社区。近年来,该社区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多元优势和群众的自治作用,寓管理于精准精细服务之中。[点击详细]

【本网】“天天敲门”暖人心 用心服务社区居民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不仅是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回迁小区。“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社区工作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网格化管理是搭建这桥梁的基石。“一个人,一网格,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张嘴,一双腿,服务于百家百姓。”这是社区网格员们日常工作的缩影。[点击详细]

【本网】“英子姐姐”网络助学 托起山里孩子读书梦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手段。”正是目睹了一个个乡村孩子读书的困苦和艰难,刘发英暗下决心:留在山区任教,尽力帮助贫困孩子们,让他们能顺利读书。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发英接触到互联网,她惊喜发现,一根网线就能联结山里山外,好心人远在天涯却又近在咫尺。刚开始,她尝试着借助别的网站为贫困学生开展网络助学。2010年刘发英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开展网络募资助学。[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