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包括前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部分。白皮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白皮书说,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已经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白皮书包括前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部分。[点击详细]
华夏热土上辛勤耕耘的各族人民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缔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当前,新疆各民族文化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正带领着新疆各族人民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肩负着将中华文明提升到新高度的历史重任。博稽古今,审视时下。在延续文明中寻找历史坐标,在润物无声中追寻传承保护,在多样包容中探索文明发展,对于促进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点击详细]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国文化遗产承载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 [点击详细]
李晓霞 木拉提·黑尼亚提: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集中阐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白皮书强调: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产生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交融,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在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中获得包容和展现,同时也成为中 [点击详细]
白皮书中指出,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当时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幷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白皮书指出,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的《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重视基层公务员、新录用公职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双语学习,并提供学习条件。[点击详细]
据介绍,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新疆在学前和中小学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白皮书还介绍了,在新疆,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各类招生考试中均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文字试卷等情况。[点击详细]
白皮书中强调,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文化。白皮书介绍,在新疆,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国家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新疆已翻译出版发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编辑发行汉、维吾尔两种文字的《卧尔兹演讲集》系列。[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的《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显示,新疆文物保护成果丰硕,全面完成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3次,可移动文物普查1次,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摸清。据白皮书介绍,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点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文化文物系统现有博物馆93个,馆藏文物45万件/套。[点击详细]
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也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多年来,中国政府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3000余件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方面,截至2017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尉犁营盘墓地、若羌小河墓地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等国宝级文物。在古籍保护方面,2011年,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启动第一次古籍普查工作,对重点、珍贵古籍的基本内容、破损情况和保存状况登记造册。之后又数次开展普查。[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的《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显示,新疆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白皮书显示,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新疆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3个、美术馆57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和文化室12158个,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站)302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有体育场地29600个,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点击详细]
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白皮书说,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览会”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此外,新疆还举办了7届“中国·新疆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和7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新疆还积极发挥包括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在内的中华医学特色优势,筹建中外联合中医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患者前来就医。[点击详细]
China issues white paper on cultur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n Thursday issued a white paper on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Xinjiang.[点击详细]
Languages of ethnic groups widely used in Xinjiang: white paper
Th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of ethnic groups are widely used in Xinjiang, said a white paper released Thursday by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