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亦称国际灭贫日或国际消贫日。是联合国组织在1992年12月22日会议上通过47/196决议,由1993年起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灭贫日,用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因制裁、各种歧视与财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2014年国务院将其设立为我国首个“扶贫日”。2018年10月17日,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中国第5个扶贫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写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

  5年多时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70%左右。贫困县数量实现首次减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点击详细]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推动全面消贫工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5日在2018年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前发表声明,呼吁确保科技发展为消灭贫困增添强劲动力,到2030年要实现消除贫困的既定目标。古特雷斯表示,过去25年里,在包容性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推动下,全球已有约10亿人口实现了脱贫。但是,目前仍有超过7亿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无法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益,也难以得到相应的医疗、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让我们记住,消灭贫困不仅是一项慈善事业,更是一项正义的事业。”[点击详细]

世界瞩目!中国式脱贫减贫创造全球奇迹

  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2018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5个扶贫日 ,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脱离贫困,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点击详细]

创造人类反贫困历史的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成就与经验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这既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点击详细]

破解人类共同挑战的“金钥匙”——中国扶贫启迪世界

  中国的脱贫方案和脱贫行动在让自身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持续健康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更多启迪和借鉴。“精准滴灌”“不能手榴弹炸跳蚤”的精准脱贫政策让巴西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罗尼·林斯在内的中国问题专家赞赏不已。“中国减贫措施针对性强,找准了贫困的根源,”他说,“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等措施保证贫困不再复返,为不少国家提供了启示。”[点击详细]

国际社会赞赏中国减贫成就

  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验室,是基于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方倡议成立的机构。该机构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纳迪娅·伊斯勒还强调,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中国的扶贫经验很有价值,值得推广。[点击详细]

三四万:住有所居 九块钱:病有所医 三个六:劳有所得

  2016年秋天,作为骆驼湾村第一批改造提升的农户,唐宗秀搬进了新家。屋子虽不大,但一应俱全,舒适的大炕、干净的灶台、朴实的家具,石砌的火炉。“我们房子盖好了,油漆路修好了,收入比以前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唐宗秀兴奋地讲道。与唐宗秀家相隔不远的高毛兰家,青砖灰瓦,古朴而又不失现代化。说到医疗费用报销,高毛兰深有感触,他80岁的老父亲生病住院9天,却只花了9块钱,连住院押金都没有花。不仅老父亲不相信,就连自己都不相信,一碗面条钱就能够把病治好了。[点击详细]

重访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山深处的幸福人家

  “我们农民不怕吃苦,就怕看不到希望。看他(杨超文)放弃已经安稳下来的打工生活,发疯一样要回来,我不是想和他闹,我是怕一家老小最后没得饭吃……现在不担心了,一家人一起努力,把农家乐办好。”杨超文的妻子插上了话,她刚换了身鲜艳的苗装,正准备和丈夫一道为客人表演敲苗鼓。咚咚咚——苗鼓已敲响,身形翻飞中,杨超文像换了一个人,忧郁、隐忍的神情从他的脸上一扫而尽,焕发出无限神采。“幸福人家”,多好的名字呀——能够在家门口致富,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呢?[点击详细]

贵州花茂村:昔日“荒茅田”变身脱贫样本

  花茂村,这个曾经贫穷的村庄通过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开始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14年,这里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948元。“如今经济来源稍微好了一点,现在开发搞那么大,在家门口工作,一家人可以团聚”,舒长英说,现在的工作不累,每月保底工资有1700多元,自己还会利用两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回家喂喂鸡,也算是做点小生意。48岁的母先才是已在花茂村当了35年的土陶手艺人,传承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现在,他通过农村电商也“走”出了这片大山。[点击详细]

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秀发——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乘着发展旅游的“春风”,老左将自家的破房子维修加固,改造成神山客家餐馆,打糍粑是最具特色的招牌项目。一个石臼,两个木杵,几团糯米饭,一拨拨游客争相来尝鲜……糯米小糍粑,成了脱贫香饽饽。打一臼糍粑收100元,能赚70元,多的时候一天六七拨客人,光打糍粑就为老左增收8000多元。除了政策保障性收入和糍粑的收入,入股分红有3300元,再加上卖地瓜干笋干竹制品,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有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更要自力更生。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左秀发说。[点击详细]

安徽金寨大湾村:喜盖新房笑脸开 勇拔穷根幸福来

  60多年前,金寨县梅山水库建设,陈泽申跟家人移民至大湾村大湾村民组,在山坳里住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这个只剩爷孙俩的家庭,曾经历很多苦难,生活能有这么大改变,放在以前,陈泽申是不敢想象的。“今年春节前搬进新家,一生没想过能住新楼房,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陈泽申的新房位于大湾扶贫移民安置点,32套两层小楼组成的崭新居民区已经完成绿化,这里水、电、路设施完善,还在修建停车场,与对面泥地上的老旧房屋形成强烈反差。57岁的贫困户陈泽平也搬到了这里,“住在这里,宽敞明亮,人心情都好多了。”陈泽平说。[点击详细]

河北张家口德胜村村民徐海成——俺心里,春天一直都在

  徐海成是2013年被确认的贫困户。从2008年起,他先后供养两个女儿上大学,又要给妻子治胃病,日子过得挺紧巴。在河北省工信厅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2017年,德胜村新建了280个马铃薯育种大棚,一户一个。徐海成撸起袖子:“有了政府扶持,收益肯定不会差。俺想好好干一把!”大棚分配到户,有的乡邻有困难,多次协商后他都承包了,总共6个。徐海成还想干大。数九天,屋外滴水成冰,可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心里,这一年,春天一直都在。[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