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国务院新闻办9月29日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17000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符合国情的健康权保障模式、健康环境与条件持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进步、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白皮书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健康权的促进与保护中,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人有权享有公平可及的最高健康标准。白皮书指出,多年来,中国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得享健康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经过长期不懈奋斗,中国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而且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健康素养持续增强,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点击详细]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9日发布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展现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等方面的“中国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健康人权进展状况的白皮书。专家指出,中国政府利当前、惠长远的健康权保障政策体现出保基本、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反映出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责任担当。[点击详细]
白皮书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全国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卫生人员54.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5万张,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白皮书指出,健康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点击详细]
白皮书: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国家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白皮书说,中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获取性和均等性,加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力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推行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81.87%的县(区)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白皮书说,中国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全民健康教育,保障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和社会环境,为促进公民健康权提供了良好条件。[点击详细]
白皮书:2016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6%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白皮书显示,中国已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县区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联网,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全面建成。2011年至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9%、13%、18%、18.6%。[点击详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免费提供疫苗及接种服务,受益对象从儿童扩展到成人。截至2015年底,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总体保持在90%以上,多数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惠及面不断扩大。针对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贫困地区儿童改善营养、农村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等,累计覆盖近2亿人。[点击详细]
白皮书: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全面加强
国家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数43.3万张,分别比2010年增长77.9%、89.9%;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万人,比2012年底的2.31万人增加20.2%。把严重精神障碍纳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实施中央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部分地区出台救治救助专项政策,减轻了患者负担。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应急法制基本建立,应急机制不断优化。在全国分区域设置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致力于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步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白皮书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持续增加。2011年至2015年,国家投入42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500多个县级医院、1.8万个乡镇卫生院、10余万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6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83394个。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更加优化。国家已构建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体系。[点击详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民营医院占比超过57%,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比2011年增长81%,门诊量已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2%。截至目前,在全国注册多点执业的医生中,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的超过70%。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将县级医院定位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核心,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建好1所卫生院,平均每个行政村设有1个村卫生室,每千农村居民配有1名乡村医生。[点击详细]
白皮书: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
国务院新闻办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白皮书说,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医保初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0%左右。[点击详细]
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组织动员全国80多万工作人员,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精准调查核查发病率高、费用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93种重点病种,建立起健康扶贫工作台账和数据库。组织对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截至2017年5月,全国已分类救治贫困患者260多万人。实行精准的大病保险倾斜性支付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在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点击详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2016年第五次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显示,最近40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快速增长,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白皮书说,2016年,中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5‰和10.2‰,均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点击详细]
白皮书:2012年至2016年 全国共有1526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2016年和2017年,国家分别颁布《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法治化发展轨道。2012年至2016年,全国共有1526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7858个,在岗人员22.3万人,947个市辖区和2015个县(市)开展社区康复工作,配备45.4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自2017年起,国家将每年8月25日定为“残疾预防日”。残疾人康复体育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残疾孤儿得到特别关爱。[点击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和全球应急处置,认真履行健康领域国际公约,勇于承担国际人道主义责任。 白皮书说,中国是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始终致力于实现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目 [点击详细]
白皮书:参与医疗卫生国际规则体系建设 国际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较早签署批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加入《麻醉药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参与制定《阿拉木图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宣言,响应《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2016年,在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提出并推动通过“促进创新和获取安全有效可负担的优质儿童药品”决议,得到各方积极回应。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健康领域的经验共享和战略对话,每年举办多个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国际研讨会。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包括参与非洲疾控中心建设等重要举措。[点击详细]
解读《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教授满洪杰认为,健康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各国政府在可能的条件下向人民提供可获得的、可及的、负担得起的、可普遍享有的、平等分配的健康条件和资源。但健康条件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由社会为公众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撑,即应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他看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正是中国人民健康权利实现的坚强基石。[点击详细]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从人权的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在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坚定决心。立足人权总结健康事业,可以更透彻地检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健康公平问题,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 [点击详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今天,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我们仍然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而群众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多变。中国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健康问题。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矢志推进保障人民健康的系统工程,才能让健康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个更加可期的健康中国,不仅将给人民带来更多、更广、更公平的健康福祉,也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与人权进步贡献更多光彩。[点击详细]
国家发布《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本反映健康人权进展状况的白皮书,它可以全面准确地向世界展现我国健康事业的巨大发展与人权进步,宣传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让国际社会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