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上映的儿童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是很多80后的童年阴影,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辆装有剧毒物质的火车发生了泄露,释放的毒气烧穿了臭氧层。与此同时,一个小男孩发现自己能够听懂家中猫咪说的话。猫咪告诉他,动物和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灾难: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并在不断扩大,一旦臭氧层消失,紫外线就会杀死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必须尽快找到并消灭污染源。由于没有大人愿意相信小男孩转述的“猫咪说的话”,他只得独自踏上寻找污染源的旅程。最终,在动物们的帮助下,小男孩找到了毒气的来源,阻止了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电影中的卫星监测站发现了大面积臭氧层空洞。图源:《大气层消失》电影截图
能够和小动物们交流,是电影中充满童趣的想象,但臭氧层空洞的发现与治理并不是电影中虚构的情节,而是在上个世纪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它能够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太阳紫外辐射的伤害,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层“空洞”,指的是臭氧层密度和厚度的下降。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在南极上空观察到了臭氧层空洞。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震惊与恐惧,与臭氧层保护相关的国际合作也随之展开。
一、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历程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号召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进行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谈判,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公约明确指出,臭氧层破坏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有害影响,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并进行国际合作,针对人为活动对臭氧层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监测、研究和信息交流。
1987年,国际社会加快采取实质性控制措施的步伐,签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议定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臭氧消耗物质的全球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并最终彻底淘汰这些物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目标,议定书承认各国负有“共同但存在区别的责任”,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了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不同时间表,并规定为发展中国家履行其义务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
此后,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蒙特利尔议定书》得到了适时修正,包括1990年的《伦敦修正案》、1992年的《哥本哈根修正案》、1997年的《蒙特利尔修正案》、1999年的《北京修正案》以及2016年的《基加利修正案》等。这些修正案对相关的受控物质和淘汰时间作出了调整。
目前,《蒙特利尔议定书》获得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被誉为全球环境保护合作的典范。迄今为止,全球淘汰了近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臭氧层损耗得到了有效遏制。据联合国公布研究报告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缓慢“愈合”,有望在本世纪中期得到修复。
二、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带来的启示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臭氧层空洞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已逐渐消散。如今,气候变化问题正成为席卷全球的另一项全人类共同危机。面对臭氧层保护国际合作的成就,我们不禁要思考,以《蒙特利尔议定书》为代表的臭氧层保护协议为何能够取得成功?这为我们解决眼前的气候危机带来怎样的启示?
在臭氧层保护行动中,国际社会表现出空前程度的合作,促进这种合作的正是《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建立的特殊机制。该议定书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基础,是第一个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同义务的国际环境协议。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包含两大基本要素:“共同责任”意味着各国无论大小、贫富、能力强弱,皆有义务保护全球环境;“区别责任”则表明,各国所承担的责任比重和方式应当有所区别。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引领下,《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合理分配治理责任,作出了一系列特别安排:
第一,明确所有缔约方均负有消减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减排义务。这体现出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臭氧层为全人类所共享,保护臭氧层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所有国家的减排义务,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各国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
第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承担作出特殊规定。《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序言中强调“铭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规定了10年宽限期,并建立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多边基金机制,这正是区别责任的体现。基于各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排放量,发达国家无疑应当对臭氧层破坏负主要责任。议定书基于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和应对能力而确定其不同的责任大小和承担方式,体现了实质公平。
《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有力典范。议定书的实施以及相关的国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类能够为了共同利益而成功开展合作。同时这也表明,各国只有在认为其承担的义务是公平的情况下,才会愿意达成、遵守并执行一项协议。
今年的9月16日是第29个“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我们可以回顾臭氧层保护的国际合作历程,从中获得鼓舞和吸取经验。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各国的普遍参与,也需要顾及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在治理责任的分配中体现公平正义。如今,应对气候变化危机需要效仿保护臭氧层行动中的合作精神与公正意识,用同样的意愿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供 稿: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作者:张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