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7日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气候变化与健康项目”在北京启动。这一项目由西班牙政府出资,支持联合国在华机构和相关部门在中国开展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有关工作。中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负责项目的环境与健康保护部分。
11日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涉藏反华决议案发表谈话时表示,该决议案肆意歪曲西藏的历史和现实,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14日
卫生部在北京启动中西部六省区出生缺陷防治项目,以降低我国重大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项目将覆盖神经管缺陷高发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6省区,共293个国家或省(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4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始向845个首批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配送图书。
18日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日前批准全球环境基金气候变化特别基金向中国提供500万美元赠款,用于帮助中国的水利和农业部门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20日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修改、完善这部法律草案。这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的第一部法律草案。
21日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以“发展、安全与人权”为主题的北京人权论坛,于4月21日上午在北京开幕。各国人权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官员11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型的国际人权盛会。
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日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就无障碍环境作了专章规定。
5月
8日
中国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250万美元经常性捐款,并额外向该署捐赠200万美元以应对当前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
12日
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10月8日,全国各地伤亡汇总数字为:遇难69229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积极实施救援,确保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努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各项权益。
12日
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今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明确护士的权利和义务立法。
12日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以下简称《健康66条》)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5日
卫生部发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方案从疫情监测、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消毒处理、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尸体处理、心理危机干预等9方面,指导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
15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在接受联合国电台专访时表示,中国欢迎国际社会对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帮助,并对联合国的援助意愿持开放政策。
18日
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23日
《中俄联合声明》发表。《声明》第十条为:双方重申,尊重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时认为,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促进和保护人权。在人权问题上,各国应在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消除摩擦,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搞双重标准,反对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社会以客观和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
24-28日
中美第14次人权对话在北京举行。这是自2002年12月以来中美首次恢复人权对话。
6月
1日
新的《禁毒法》开始施行。该法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改革完善中国戒毒工作体制,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权精神。
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8日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13日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几乎实现了100%自愿无偿献血,在降低由于不安全输血导致的感染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样板。
30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启动 “中国省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