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先生,
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采取什么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中国政府认真研究的战略性课题。近年来,我们在总结人类发展历史,借鉴国际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发展观的认识。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就是同时加快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协调,就是统筹兼顾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国外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就是重视经济和自然规律,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相适应,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性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的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降低,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还认真落实和实施《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及《亚太地区老龄行动实施战略》,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去年5月,我国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全球扶贫大会”。去年12月,我国与世界家庭组织联合举办了“世界家庭峰会”。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发问题并采取了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发展。
主席先生,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难以避免,因此,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之间差距,仍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在未来10至15年间,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必将得到全面提高,也必将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主席先生。
|